close

 

十字軍東征在我們一般的教科書裡,會告訴學生們它是個重大的事件,影響了西歐的歷史進程,帶來了許多深刻的影響等。而這是一種相當以西方為中心的觀點,但我們卻不自知。也因此,常常,伊斯蘭世界究竟是怎麼看待十字軍,是入侵?是殖民?它帶來的是文化交流,還是一場破壞跟災難?從沒思考過這些問題。

 

其實,問題的答案在華文圈中也漸漸有了解答了。台灣的河中出版社出了阿敏‧馬洛夫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雖然它很不起眼,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佳作。此外,與本書同出版社的《中斷的天命》,是部通史,可關於十字軍的部分也講的十分透徹,而且能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整個脈絡。而接下來這本《十字軍:伊斯蘭的觀點》,則有別於前兩本,它是屬於中進階的作品了。

 

作者卡蘿‧希爾布蘭登(Carole Hillenbrand)是英國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退休前榮譽跟著作等身,本書是她撰寫給一般大眾的作品,不過在我看來,恐怕是要有點基本底子跟對這個主題很大興趣的才會想讀吧。相對於馬洛夫所著的簡史,希爾布蘭登則是將整個大主題分門別類,逐步剖析,告訴讀者從伊斯蘭的角度可以找到,或者需要什麼樣的史料;不單如此,她還解說了這些資料有怎樣的內容,用史學的方式去分析,探討,告訴讀者該注意的重點跟觀察方向等。簡單來講,某種程度上這算是一本“比較通俗”的研究導引。

 

 

十世紀以後,伊斯蘭世界也開始逐漸走向下坡,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變成了有名無實的傀儡,地方都是突厥軍閥爭權奪利,他們彼此內鬥的時間遠比對付入侵的十字軍多太多。這是當時的阿拉伯史家非常尷尬的地方,不論是贊吉、努爾丁、薩拉丁還是拜巴爾都是一個樣,弄的他們必須用春秋筆法來撰史。不過,不管怎樣,最終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可以說是伊斯蘭世界無誤,他們最終將基督教的入侵者從黎凡特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土耳其人的領導下向西歐反擊。

但作者最後又提醒讀者,當代阿拉伯人對十字軍入侵的記憶已然被喚醒,當以色列建國之後,讓他們想起了往事,特別是幾乎在同一塊土地之上。希爾布蘭登諷刺的提醒讀者,事實上猶太人並不屬於基督宗教,但當人們有需要的時候,歷史還是可以“不拘小節”。所以,當代歐美在跟伊斯蘭世界打交道,最好學別忘記這段歷史,並學會用“對方的視角”去看待,而不是再像過去那樣的“單邊主義”。

 

畢竟,文化之間的隔閡是可以產生很多奇怪的化學反應的。例如,作者也講了兩段很有趣的習俗差異的故事:阿拉伯穆斯林有著會把陰毛刮掉的習慣,但他們會蓄鬍。他們對法蘭克人刮鬍子就很感冒,但卻被嗆:「毛髮是多餘的東西。你將它從自己的私密處刮掉,為什麼我們還要把它留在我們的臉上?」

確實是無可反駁。

不過有趣的是接下來的記載,是一個叫烏薩瑪的阿拉伯貴族從一位叫薩林的隨從那邊聽來。後者是替法蘭克騎士工作。有次他們去了一間穆斯林澡堂,那位騎士發現自己的隨從把陰毛刮乾淨了,於是也命他幫自己除毛。更驚悚的是,騎士很滿意隨從的手藝,於是把他的妻子叫來,對薩林說對她做你對我做的事情。然後自己站在旁邊看了整個過程。最後他非常的開心,爽快了付了所有費用。烏薩瑪對這件事情非常的嗤之以鼻,批評他們果然是蠻夷,是在東施效顰。

雖然今天我們讀起這個故事可能覺得趣味,但這種隔閡是可大可小,上至戰爭下到暴動都可能發生。可如果能夠彼此了解的話,就能夠和平共處。作者也曾提過,當時阿拉伯人是可以把久居黎凡特,東方化的“法蘭克人”跟剛初來乍到的“法蘭克人”分的清清楚楚。

 

 

總之,本書對十字軍這個主題來說,在華文圈裡,是個不可多得的佳作。至於,如果說還是想要先從西歐的角度觀看這段歷史的話,可以找Jonathan Riley-Smith的《十字軍史》,這本簡體已出,繁體將由黃中憲翻譯,馬可孛羅推出;它是一本相當厚實的研究,而且把範圍拉的很廣,非常的包山包海。此外,BBC拍的紀錄片“The Crusades”也相當不錯,很適合入門。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1b3fpw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十字軍東征 伊斯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