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文圈關於日本研究羅馬史的作品不多,雖然很多人應該都是看過鹽野七生的大作。最新引進的是八旗那套《興亡的世界史》中的羅馬篇,那是一部簡單的通史,所以我略過了。南川高志這本《羅馬帝國的衰亡》,過去曾在日本書店見過,這次中信新思將它翻譯成便於攜帶的版型,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基本上沒讓我失望。

 

不過坦白說,南川高志的論點不算很有新意,他對羅馬帝國衰亡這個大命題的解釋主要論點在於“身分認同”上。當然,這首先要把讀者從十九世紀以後開始建立的民族主義這個認知中拉出來,然後重建構新的觀念,畢竟現代人最大的誤解就是這種時空錯置。也就是說,今人對民族的種種認定,在古代並不存在,至少標準不是一樣。以“羅馬人”這個身分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基於種族上的認同,不如說是文化上。從語言、習俗、衣著,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公民權,能夠過上“羅馬式”的生活,就能成為“羅馬人”。這種概念跟我們所熟悉的“漢化”是一樣的意思,並不是血統上而是文化上的融合。此外,羅馬人也有類似“天下”的概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個“無盡的帝國”,沒有界限,當然,實務上不可能真的不停擴張就是。那些不在“境內”的“化外之民”,就是野蠻人,比如說,當羅馬人說“日耳曼人”時的意義肯定跟今人理解的不同,他們指代的是某個區域內的眾多部落,那些非我族類的“蠻夷”,可並非基於什麼“科學的標準”去分類。

 

不過,南川高志強調,帝國本身就是在跟這些“蠻夷”的互動中興起與強盛,畢竟羅馬本來就是多元融合才逐漸壯大。只是說,三、四世紀之後的危機,讓羅馬人逐漸變的封閉,排外,他們沒辦法再像之前那樣包容,吸收新血為己用,但國家的衰弱又無法排除這些部落的移入,加上種種的困境,逐漸摧毀人們對“羅馬人”的身分認同,畢竟那曾經是一種強大跟優越的象徵,當它衰弱時,被捨棄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南川這個結論也是有感而發,相信他應該是看了歐洲跟美國的一些時事才產生出這樣的警語吧。以古鑑今,人之常情。

 

本書的篇幅有限,作者對君士坦丁的改革跟尤里安的功業評論是挺有意思的,但個人認為他對成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在“羅馬人”身分認同上的影響的談論相當少,英國史家布賴斯在他的《神聖羅馬帝國》中指出,後期基督徒跟羅馬人兩種身分的融合是“古代晚期”的一大變化,這應該跟作者想討論的主題有關,但他在這方面並沒什麼著墨。

 

 

整體來說,南川高志以這麼少的篇幅討論這個大命題,本來就只能取一個小視角,他的討論是有參考性,算是種補充,適合中階的讀者看看。至於已經很深入研究的人來說,大概就沒啥太大意義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羅馬史 羅馬帝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