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興衰無疑是上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它象徵著人類邁入現代化後,對生活方式的一次實驗,嘗試回答“在資本主義之外,是否有另外的選擇”這個大哉問。而它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了,現在任何“實存社會主義”的,其實也都差不多是名存實亡,或走上某種“變種”的道路。僅管或許還有些人會爭辯,但它已經是不具任何魅力的模式。
而就一個歷史事件來說,它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華文圈對於這方面的資料是向來不缺乏的,簡體就不說了,根本就是場攸關生死的“重大歷史教訓”,國外譯介,國內研究,多如過江之鯽。繁體市場最近也剛再版了一套《蘇聯帝國興衰史》,圖書館架上隨便一掃也有好幾本可供選擇。
至於本書,當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設計,買回家放了幾年,之前看了HBO拍的車諾比電視劇後,才又想到,翻出來閱讀。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Vladislav M. Zubok) 的這本《失敗的帝國》,把重心放在受到意識形態左右與領導人個性影響的外交政策對國家命運走向的討論上。作者也自陳對財政經濟方面的欠缺是本書的不足,就權當是一個角度來看。
蘇聯做為一個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權,先天負有領導工人階級“世界革命”的重責大任,然而,它同時又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國,現實政治的面向加上二次大戰幾乎亡國的痛苦記憶,又使它必須先以自身安全為重。史達林在這種“帝國-革命範式”算是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儘管它也曾玩脫過幾次,或誤判歐美的反應,但它仍憑著使讓蘇聯擠身兩大超巨而奠定自己的歷史地位。然而到了赫魯雪夫時代,政策方向又是一變,這就是作者強調的領導人風格影響。祖博克對赫魯雪夫的評價並不如勃列日涅夫,前者那種魯莽多變,迷信核邊緣政策顯然不如後者的鞏固自身軍事實力後再採取緩和來得有效,且對世界和平較有貢獻。
作者對戈巴契夫的評價顯然更等而下之,不過,我之前讀過《蘇聯的最後一天》,感覺碰上葉爾欽這個對手,才是真的屋漏偏逢連夜雨。作者書中問沒有勃列日涅夫還會不會有緩和政策,我也想問,如果沒遇上葉爾欽這個死敵,戈巴契夫還會是今天的命運嗎?
不過我的另外一個更大的感受是,在官場,有時政策的優劣對錯反而不是重點,怎麼站隊才是問題。說來挺可悲的,貝利亞的主張即使是正確的,赫魯雪夫及莫洛托夫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也不會支持他。今天我們觀摩一些現實政治時,納悶為什麼某人做出這種決定時,或許該考慮他的政治立場與背景。
總而言之《失敗的帝國》算是一本中規中矩的外交史作品,它的論點頗鮮明,分析有據,文筆流暢,翻譯可以,對喜歡從這個角度觀察的朋友是可以看看的。只是它基本上已經絕版,要找恐怕也不容易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