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1990年到2002年的中國實錄。
說實在話,這本書放在圖書館的架子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注意到,然後拿起來翻一翻,就帶回家了。也許是一種隱隱約約的魔力吧。^^

作者凌志軍,是一名記者(目前當上編輯了),這本書不是他的第一部暢銷作,他真正成名的作品是另外一部叫做《交鋒》的作品,在台灣由天下文化推出,這稍後再談。閱讀前面作者的自敘的時候,我的印象很深是他訴說關於自己的經歷。他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變成記者的,而其父也是從事這個行業,當凌志軍將自己“子從父業”的事情告知乃父時,並沒有得到一個欣喜的回應。事隔多年後,凌父臨終前,抓著兒子的手說:「當一個正直的記者很難,你能做到嗎?」跟著眼淚在眼角打轉著。當時凌志軍並不明白問題意義何在,直到他整理父親遺物時,見到裡面有一些關於當年父親在動盪年代裡,被逼寫一些違背良心的懺悔文章時,他才明白這麼多年來父親始終鬱鬱寡歡,還有臨終之語的原因。

他撰寫這本書,不是什麼很崇高的理想或信念,只是想要把“歷史用新聞的方式寫下來”而已。

本書的內容從六四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下子冷卻,又開始退縮,走回老路來。飄散在這片大陸上毛澤東的陰魂,始終不散。但是國外的局勢在激烈的變化,“蘇東波”事件衝擊著中國上上下下,每個人無一不是“把心懸在了口子上”。社會主義不行了嗎?人人腦中都是這個疑問。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政治上的衝擊還沒結束,天災又急急忙忙的趕來火上加油,整個中國全部亂了套,人民在苦,第三代的新領導人在慌,全都找不到方向來解決這個問題。此時,所謂的“左派”勢力又開始叫囂著,認為當初的改革開放根本行不通,只有走回過去的老路子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氣燄之高讓中央當局也不敢表態。
看著這個局面,有個人坐不住了。
那個人,就是鄧小平。
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也不管自己早已經宣告退出了政壇,親自下了趟江南,然後高聲宣告“改革要盡速,要快!”,運用自己還有極大影響力的威望,幫助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朱鎔基、李鵬等人掃除障礙,讓他們可以放手的去幹。於是,中共中央終於拿定了主意,不管“姓社姓資”,鐵了心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再次將中國的經濟往前推動。
可是“大幹猛上”的中國,衝刺過頭的經濟迎來的卻是“通貨膨脹”、“景氣過熱”等等教科書上才會出現的名詞,整個局勢風雨飄搖,中央憂心重重,地方卻是馬耳東風。這時,擁有“鐵腕總理”、“朱老闆”、“鐵血宰相”等等稱號的朱鎔基,擔任了中國經濟的舵手,他努力的讓進行改革跟強力作風的修正,使這架亂衝亂撞的飛機可以“軟著陸”,並且領著它加入了WTO,讓中國市場正式跟世界接軌。
風雨飄搖中,中國邁向了二十一世紀,新興的中產階級在社會中誕生,他們成為社會的核心,有著跟過去年代節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貧富之間的差距依舊在擴大,種種的問題成為繁榮之下的隱憂。
政治上,江澤民繼承“毛的思想”、“鄧的理論”之餘,也發表了屬於他自己的“三個代表”,決定將過去列為死敵的資產家階級,也迎接入黨,來將中國共產黨活性化。這個舉措自然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然而它的效果卻仍待“歷史的考驗”。同時,第三代也悄悄的將領導權交給了第四代的胡錦濤跟溫家寶,中共中央終於完成了一次和平的轉移。


以上就是本書的內容。
作者凌志軍以他細膩的筆觸,敏銳的觀察,透過與其說是政治方面的史實,不如說是更多從社會面向去看整個大時代流動的走向,講解了許許多多讓人看了感慨萬千的故事,為之心酸的情節,比起正規傳統的史書中那一筆一筆的資料記事,更加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真真正正的了解到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
真的很強烈的建議任何對於中國這十幾年來的發展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的閱讀本書,海峽兩岸的距離,看似遙遠,某些本質上似乎又很像。本書最後描述的一些新興中產階級的青少年的生活,那些片段總讓我想到現在的台灣孩子們跟自己的人生啊。


最後再談談一點自己的感想....
綜觀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模式一兩百年來緩緩的進步與前進,後起之秀的德國跟日本還有近代的新興經濟體則是有計劃性的突飛猛進,但是他們都還比不上中國在這一二十年來的“狂風暴雨”。如果說英國是緩緩流動的河流,那麼德、日則是流勢很急的小溪,那麼中國則是瀑布了。
這樣急速變革的社會,裡面隱藏著許許多多的悲喜劇,有人在短短的幾年內從一無所有到變成富豪巨商,也還有人至今仍惶惶不可終日,不知明日何處去。然而中國是這樣的大,人口是這樣的多,要讓所有人都過一樣的水平的日子,地球的資源也撐不住啊!再說這個龐大的政治體系,要改革?談何容易啊。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做不到,一百多年前的康有為做不到,今天的朱鎔基也無能為力。中國,中國,你該往何處去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