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學者譚凱( Nicolas Tackett )的那本《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中譯上市後,才忽然想起之前中西推出的這本同樣是漢學家的姜士彬的這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被我放在老家很久,趕快拿出來翻閱。本書的篇幅不大,作者自述也只是想要在“世家大族在唐宋之際消亡”這個長期被忽略的議題上起個頭,算是一本啟蒙讀物。

1.作者使用了“寡頭”這個詞,並不是西方政治史上的那種意義上的寡頭( oligarch),他是用來指代我們常見的“世家、大族、門閥”等,表述魏晉隋唐時對於統治最高階集的壟斷。同時,他又定義了“士”這個詞;姜士彬認為,古代中國雖然對於“士”並沒有法律上的規範跟定義,但在社會上,人們會對於有出仕過的讀書人及其子孫保持敬意,給予特權。中國政治跟其他文明最大的差別就是這種士大夫-官僚的統治與對社會的滲透,他們跟最高頂端的皇室達成了利益的共享,互相給予支持,並利用政策壟斷。

2.跟宋代以後的宗族以後共同財產、祠堂等維繫不同,中古時期的門閥大族倚靠在地方的財富權勢,並編寫族譜來劃定自己的階級身分,這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沒有中斷。地方與世族的連結尤其重要,郡望是一個家族發源地,這是不能輕易割捨的。

3.進入統一帝國後,雖然科舉施行開始改變魏晉以來的壟斷式的選官制度,但這段改變是漫長的,世家大族在這之中依然占盡優勢。尤其是國家開始掌握對世家大族的相對主動權:透過選官任命,長期沒有出仕,任何大族也經不起打擊而沒落,國家也有能力剝奪其身分。這個不明顯但影響深遠的改變,讓這個階級不再能像以前那樣呼風喚雨。但對於其消亡,姜士彬並沒有全面下結論,他只提出了除了前述改變外,還有藩鎮對世族財產的剝奪,印刷術的盛行讓知識普遍化結束了壟斷,族譜在戰亂的散佚等,都讓宋朝以後,不復見過去的世家大族,儘管其子孫或許還有些仍能見於史籍之中。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可以跟《古代的民主與現代的民主》這本一起讀。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其實出了一段時間了,最近才有空看。

J.B.Bury比較經典的是他的晚期羅馬史,吉林圖書先出這本有點讓人意外,好消息是其實也有在著手。《希臘史》是他寫的一本教科書,雖然看起來像是外行人亂入,不過卻得到了好評,至今經過多次修訂後,仍是推薦讀物。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聽說宋立宏老師要修訂《君士坦丁大帝時代》這本書,覺得十分欣喜,舊版本身不差,但有些不通順之處感覺可以再好些,於是等新版一上市,就立刻再買一本來拜讀,說到底這跟我欣賞布克哈特的筆法也有關。可惜,還是讓我失望了。至少,前面一兩章明顯的缺失沒怎麼修正到,第84頁跟之後出現的“龐培大帝”更是令人噴飯的譯法。如果是外行人就算了,老師您還是本科系的,這很難讓人圓場啊。唉,就當作是支持吧。希望宋老師譯的劍橋古史系列不要再出這種包了....

關於本書的其他特色在舊版心得就提過,這次只是再整理布克哈特的論點跟發表點感想吧。

第一章跟讀者回顧了一下三世紀危機後,第二章開始討論戴克理先的政治得失。基本上布克哈特基本上還是對戴克理先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帝國早已千瘡百孔,這位皇帝能做的最多是動點手術幫忙續命,要讓它重新恢復生機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比較難解釋的是關於戴克理先對於繼承制度的理念,我們都知道在這位老皇帝生前就已經看到他同僚的孩子怎麼樣親手破壞自己精心打造的遊戲規則。就後見之明來看,從人性角度分析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情況。那麼,問題就在於戴克理先的才具難道會輸給我們這般平庸之輩嗎?布克哈特嘗試用迷信來解釋,他認為或許戴克理先跟當時的環境都服從於一種“宿命論”,人們或許不敢違背這種意志去妄然篡奪地位,並願意在規定的期限內輪替。但今天的我們是很難相信這種迷信,任何的“預兆”,“宿命”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在思考的時候還是會覺得不可思議,或許以戴克理先的詐術太過精明,連自己也給繞進去了吧?講明白點,除了民主選舉或家天下外,要正常的禪讓傳承,是違背人性與野心的神話。五賢帝那是羅馬人的氣運使然,碰巧遇上幾個都沒孩子又有能的,此只能歸於神祕的命數,非人力可求。

第三、四章簡介了帝國的各個行省情況後,布克哈特把話題轉到了宗教跟文化的轉變,在他的認知裡,必須先討論此事,才能理解接下來君士坦丁的作為。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NETFLIX拍了這部六集的半紀錄半劇集的“羅馬帝國:血之王朝”(官方譯法),講述康茂德這位跟其父奧勒留意外“有名”的悲情皇帝。

這樣形容他,多少流露出同情的立場。事實上當他被那位知名的吉朋選為《羅馬帝國衰亡史》開始敘述那漫長末路的開端皇帝之後,康茂德似乎就很難翻身了。除此之外,過去曾拍過的電影中,最知名的“神鬼戰士”(Gladiator)中,那個注定當反派的年輕人,在Joaquin Phoenix這位我看來帶著一點邪氣的演員詮釋下,顯得又帶著一點悲劇性(他拿到砍了父親的半身像後哭著擁抱的橋段很經典啊)。無疑的,這部片的成功更加加深了人們對康茂德的負面觀感。不過,其實也沒想要替康茂德翻案之類的意思,畢竟他十三年的統治最終結果確實是失敗的。至少我們在一千多年之後回顧這段歷史,或許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評論,而NETFLIX在這部劇中就是如此嘗試。

在歷任羅馬皇帝中,康茂德事實上並不孤單,尼祿、卡拉卡拉的境遇跟下場都與他相似。

這是這頂金色桂冠帶來的悲劇。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決定性的勝利,無疑的,是歐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如果不曾發生,我們很難預料世界史會有怎樣的走向。因此,它怎麼興起,有什麼樣的影響,是一個吸引人的主題。之前在豆瓣看到這本《基督教的興起》備受好評,於是便找來一看,果然不負所望。

 

作者Rodney Stark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跟比較宗教學家,他針對於基督教的興起這個議題,嘗試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手法,搭配考古跟歷史文獻,然後嚴謹的推論出其前因後果。作者最大膽的地方,是他參考了許多現代社會跟宗教的互動,以此來反推一千多年可能發生過的事情。誠然,如果讀者相信人性跟行為的模式基本上不會因為時間而有太大的改變的話,在適當的證據跟邏輯推論下,確實也可以給出一個答案。不過對於傳統史學家來說可能就比較難以接受,所以有時看這本書的評價也頗兩極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為名,中信‧新思推出了美國知名作家Lars Brownworth所撰的《維京傳奇》、《諾曼風雲》跟《拜占庭帝國》,本書是這系列的第二部。之前我先看過了《維京傳奇》,內容符合預期,翻譯也算順暢,對於這本也抱持同樣的想法,可惜,卻讓我失望了。

Brownworth的寫作沒什麼問題,但是譯者不行。且看下面一段:

中文原書:74頁

利奧曾與諾曼人有過交集。雖然令人不快,但他們曾非常接近教皇國,因為利奧竭盡全力取締的買賣聖職的行為而臭名昭著。由於諾曼人實在可氣,利奧拒絕了“征服者”威廉的聯姻請求,以示羞辱。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SIS跟各種恐怖攻擊所賜,關於伊斯蘭的書大量激增,但其實在此之前,相關作品也不算少,甚至包括用穆斯林自己角度來敘說的作品,也早已存在。例如:《當穆斯林發現歐洲》、《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這兩本我都有,但都至今沒看(遮臉)。最近廣場引進了《中斷的天命》吸引了我的目光,查了一下,作者塔米‧安薩里(Tamim Ansary)是阿富汗裔美國人,專欄作家,編寫過教科書,其回憶錄頗受好評,本書也是其代表作。

 

《中斷的天命》的副標題是“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簡單來說,就是有別於過去以歐洲或者是號稱“全球”的方式,把敘事主體跟觀點放在伊斯蘭身上,以此來談伊斯蘭世界是如何走到今日。每個高度發展的文明都會有“我者”與“它者”的自我中心,華夏自稱“中國”,穆斯林崛起後也把自己在兩河流域的國度視為“中央世界”,在這種角度下看待,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但很多人似乎不曾去了解過。

有道是:「屁股決定腦袋。」站在什麼立場,難免就只會用某種觀點思考。有許多衝突跟不解都是因為被侷限了的眼光所造成,同一個事件,會有不同的思維,沒有努力的去破除這種框架,是找不到真正的解決之道。作者嘗試的就是要讓讀者們理解,看待我們原本所“熟悉”的歷史,也能有不一樣的觀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不知道是不是土耳其在拼觀光還是怎樣,前陣子直航開通後,除了旅行書之外,跟該國有關的人文作品也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猶記得幾年前比較有點歷史Sense的,就我所知,也就左岸那本《1683維也納》在撐著。忽然,立緒出了一套三大冊的通史,接著各出版社翻譯引進了好幾本,而且是海峽兩岸一起來。這本《午夜的佩拉皇宮》也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是以近代伊斯坦堡內的一座知名飯店為中心,講述其間發生的相關故事。佩拉皇宮於十九世紀末開張,負責接待搭乘東方快車(Orient Express)前來觀光著政商名流,在這個動盪時代,又是東西交通匯流之地,可以述說的往昔,多如過江之鯽。在遠東,大概只有號稱“魔都”的上海堪差比擬吧。同樣都是在歐洲船堅炮利的衝擊下艱難轉型的古老國度,土耳其從奧斯曼伊斯蘭帝國轉型成民族國家的經歷,華人讀來應該是心有戚戚焉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開始了“羅馬衰亡”的討論後,它就變成了一個難以終結的議題。Bryan Ward-Perkin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統計了後人分析帝國崩潰的原因不下兩百多種(就不知道有沒有把他自己的也算進去),看看有多少學者是靠這個吃飯。這次中信新思引進了近幾年頗受好評的Peter Heather及其“羅馬史詩三部曲”,也是可以想像的。*1

作者英姿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81QW5FUkpTL  

 

 

最早對腓特烈二世有印象是在光榮的遊戲“成吉思汗IV”,那裡面翻譯成了弗雷德里希,不過這沒關係,玩過的都知道當時的第三波翻譯之爛,這個都算正確了。雖然不是主角,但這位德國皇帝卻很搶戲,他擁有連最強主角成吉思汗都讓三分的滿格智力,加上帥氣的頭像,真叫人直問:此乃何許人也,如此強悍!後來看了一部德國拍的紀錄片“Die Deutschen”,雖然對他的一生有了個清晰的了解,但仍嫌不足,見到本書問世,當即買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siliosb  

 

 

不知道為什麼,拜占庭一直給人或許文化很昌盛,但是卻積弱不振的錯誤印象,最近看了《戰爭事典》第七跟十三期的介紹(出版商很不夠意思的一文兩拆),於是借花獻佛跟大家分享一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ykEfteIoL  

以“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為名,中信‧新思推出了美國知名作家Lars Brownworth所撰的《維京傳奇》、《諾曼風雲》跟《拜占庭帝國》。他的書也曾在誠品的外文書區出現過,不過我的英語不好,當時只是稍微上網查一下資料,也就沒有繼續追下去。作者做為美國最夯的播主,其關於拜占庭皇帝的故事擁有忠實的聽眾。不過我個人對於維京人的題材既陌生又感到好奇,也就先看這本作品。

 

自四世紀以後開始的一股歐洲民族大遷移運動,維京人是最後一批影響力巨大的民族。他們給人的印象一向是戴著牛角帽(據說這是虛構的),駕著長船,拿著巨斧四處打家劫舍,燒殺擄掠的“邪惡”面貌。電視劇“維京風雲”看起來裡面的人也都各個凶神惡煞,不是吃素的氁樣。事實上也的確是,歷史上許多記載確實都是一些受害者留下來的,所有關於其暴行的痕跡,還有對他們的恐懼與厭惡。不過今天,我們如果用什麼道德的眼光去看待跟批判這些事情,自然是犯下立場錯置的愚行。是什麼讓原本在斯堪的納維亞安居樂業的人,不得不出海打家劫舍也是一個歷史命題,做為一種求生手段,事實上當時其他人也沒有良善到哪裡去,這些都自不待言。

如果正面思考的話,或許維京人四處活躍,在暴行之外的商貿,在某種程度上也再次活性化了歐洲因為羅馬帝國崩壞後癱瘓的跨區域經濟,在各地建設跟殖民也促進了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當然,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們曾抵達過北美一事,這很難不讓人去想像,如果維京人真的能夠在那邊立足,並把訊息帶回歐洲的話,又會是如何光景。這個話題說下去就會扯太遠,不過作者顯然並不看好這種發展,他明確的指出氣候變化跟後來的黑死病已經中斷了這種拓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VKtGaAgxL  

 

其實我對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一直沒啥好感,儘管我很崇敬霍布斯邦,可能是過去對中國史學界的那種教條主義的厭惡導致的結果吧。不過,當我得知本書即將再版問世時,我還是買來拜讀了。

 

本書是Perry Anderson的寫作計畫中首部曲,原本是四部曲,最後出版了三部,上海人民最早先推出了本書《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跟《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原已年久絕版,最近引進了其新作《新的舊世界》後,就乾脆重版前兩本。這系列是Anderson針對人類歷史從古典時代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研究成果,誠如他自述,這是一篇綜合性的作品,嘗試從一個具連貫性,全面的角度去觀察整個發展。也因此,他承認自己許多資料都是引用別人的著作,因為要做這樣的研究,是不可能方方面面的去深入鑽研,以現在這種資訊爆炸的年代,時間、體力等都不可能允許。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被誤導或有什麼偏差,不過歷史研究本來就是要不斷的成長跟修正,就像Anderson本人也不是教條主義者,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也是會有錯誤,而將之導正則是後輩的責任。出於這樣的態度,讓我很放心的可以閱讀本書。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9072011  

 

西班牙內戰在華文圈也是冷門至極的主題了,大概繁體就麥田早年出過的世界史小專題叢書有一本,還有林達寫的半旅遊文學《帶一本書去西班牙》有還算豐富的介紹。事實上我對於這段歷史的認識都是來自於後者,林達的文筆優美,觀察細膩,已經是準史學作品了。

去年簡體市場一口氣冒出了兩本這個主題的作品,分別是本文要介紹的Slanley G. Payne跟Burnett Bolloten。純就內容詳細度來說,前者是不能跟後者相比的,但坦白講,兩位作者本來就目標不同。Payne與其說是要詳述西班牙內戰,不如說是分析、討論介紹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較進階的作品,而非通史。也因此,本書的篇幅不長,作者按照主題分門別類,快速向讀者呈現了各種見解跟論點。不過,其實Payne還是花些筆墨鋪陳史實,一般讀者看的時候不至於一頭霧水。

雖然我早知道這場內戰並不像一般通說那樣,合法左翼執政對抗反叛法西斯獨裁那樣簡單,可看了本書,這才知道,事實上30的年代西班牙政局混亂程度較之威瑪共和也是絲毫“不遜色”。左右兩派各種作死的節奏,誰也沒認真把真正的法治民主精神放在眼中,只是假著一個軀殼,自行其是。誠如作者所強調,二十世紀意識形態的大戰重要的特色,就是其趕盡殺絕的程度讓人髮指,這場鬥爭已經很難用什麼道德去批判,可能真的要用鮮血換來教訓才能有真正的體悟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