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g  

坦白說,筆者也是看到同學的介紹,加上主題有興趣才買的。
看完之後深深的慶幸沒有錯過。

這些年來的廣泛閱讀後,雖然多少也開始推翻以前傳統史學建立的刻板印象,但那就像是剝洋蔥一般層層的脫落,進度多少有些遲緩。杉山正明先生的這本大作,也正是要協助讀者推翻從“某個視角去解讀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立場”的錯誤研究法。

簡單來說,吾人閱讀關於遊牧民族的歷史時,仍難免逃脫不了用:

1.“文明主義”的視角
2.農業社會觀
3.近代的國族體系

等刻板印象去解讀。

就像我們看待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最近拍很火熱的“漢武帝”,站在某些立場上來看,難道他就不是“破壞和平,窮兵黷武”侵略者嗎?當匈奴維持漠北霸權的同時,不也是一種偉大的國際共榮?

 

尤其是杉山先生指出從北魏到李唐都是一脈的“鮮卑拓跋”王朝,雖然筆者知道他們彼此互有關聯,但倒不曾深思入這個架構去。所以當閱讀到唐朝極盛時,能被遊牧民族推為共主“天可汗”,即是有此淵源時,大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

最近關於蒙古人的擴張討論變多,不知是不是因為本書?

不過杉山先生倒沒很直接了當的說蒙古人能成立帝國是因為如此云云。本書並非如此膚淺的作品。只是作者還是有點出了幾個面向的原因,這些都跟過去其他遊牧民族成為龐大勢力的基礎近似,只是以成吉斯汗為主的蒙古人勃興時有其他的因素跟背景,造就的功業當然也不盡相同。


先前有板友問筆者為和蒙古人沒有跟處於東西要衝的拜占庭碰撞。先強調的是,小弟也才剛開始研究這段歷史,還不能算熟悉,只能姑且就本書所得跟一些過去閱讀的記憶回答。

如果沒記錯,拔都西征的狂潮來襲時,拜占庭那時已經被十字軍打趴了。至於伊兒汗國時代,似乎是因為有馬母木克王朝這個共通敵人,兩國反而串成一氣了。後來帖木兒帝國還救了君士坦丁堡一命,說來東羅馬人應該是欠蒙古人很多頓飯才是。

但蒙古擴張當然不可能如同《史集》所載,純屬鐵木真“個人喜好”,就算他本人是,沒道理子孫們都“有志一同”吧?筆者個人倒寧願相信蒙古人比較像近代的英國佬,到處找市場發展貿易,收保護費賺錢。聽話的就大家往來,不願意的就強迫你“門戶開放”。當然,這也只是一個面向的推測啦。


最後說的是本書的品質。
這個年代裡面還敢只賣精裝本定價五百元,出版社也算心臟夠大顆了。不過這作品本來就看起來不太可能像《帖木兒帝國之後》那樣變成暢銷品。只是光如此行銷也算是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書的包裝設計精美固然值得稱讚,可惜內容排版略有瑕疵,錯字,缺字更是極端明顯。特別是本書的翻譯品質嘛,坦白說,不知道是不是這就是所謂的“日式語句翻譯”,總之,常常很多論述句非常的詭異,要反覆斟酌才能讀懂,實在可惜。


但,不論如何,有出版社願意推出本書仍是讀者的一大福音,對於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本書。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