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s7663302  

趁著放假看完這本。
Tony Judt的《Ill Fares the Land》,台灣翻譯成《厄運之地》,簡體則是《沉痾遍地》,不同譯者,不同譯名,一個沒留神是同本書,就被閃光笑話了很久。

Judt最近在海峽兩岸華文圈應該有不少人認識他了,《戰後歐洲六十年》是個人列入生平必讀佳作,其他作品似乎也陸續被引進。而本書則是作者病中所撰寫的遺作,字裡行間依舊是充滿著對這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困境的關懷。

雖然,Judt關心的是大西洋兩岸的社會,但是,他所提到的種種病症,卻是全球大部分社會共有的現象。單就貧富差距擴大來說,誰能否認你我周遭何嘗不是如此。當然,作者的經驗是來自於他對於兩百年來歐陸美國的歷史觀察所得知,在吸收養分的時候必須要適當的“轉化”,才不會“橘逾淮為枳”。

 

「社會民主」是唯一解?

不可否認,Judt在本書中所貫徹的主張就是社會民主主義是當今社會的藥方,當然,這也是經過他修正後的一種方案。畢竟在十九世紀之後,直至今日,人類社會實驗,對找尋最好的體制已經有過無數次的起伏。即便是現存的社會民主黨人自己,很多也都迷失在方向中不知所措。但Judt始終相信,“自由”跟“社會”是並行不悖,只是它需要不斷的修正跟改良才能確保運作。

回到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如今台灣社會的問題不在於“主義”,而是“顏色”,這樣的撕裂導致很多即便立論良善的話語,也會因為立場不一而被棄若敝屣。所以,在“本”的上面沒有解決,談任何方法都只是治“標”。

更嚴重的是,我們的社會信任度正在崩壞。Judt很明確的指出過,社會福利制度必須建立在互信互賴之上,公民相信政府不會濫用稅金,彼此之間大家都有付出,享有的也都均等;而一個越平等的社會,才能建立越高的信賴。這正是我們所欠缺的。

在這之前,任何都是空談。

 

價值觀的再建立。

這段時間,關於資本主義反思的書也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Judt在書中引的兩段話很令人深思,托克維爾說,美國人對於任何事情都喜歡探究它的價值,不過,是為了能夠賣掉多少錢;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也曾說,一個社會僅靠從金錢利益中衍生出來的關係和感情來維持,這種思想本身是醜惡的。利之所趨導致了我們今天社會的現狀,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但沒人願意否定。

偶像劇中的每個男女主角家庭十之八九都是有錢人,這背後代表什麼樣的價值觀?很多人在痛罵房價上漲的同時,一旦自己有所機會時,又有多少把握不同流合汙?當筆者的某親戚看著我手上的書問說:「你看這個能賺到什麼錢?」當下就知道跟他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了。

當然,筆者也不是在這兒裝清高,肚皮是現實的,鄉下小夜市的蚵仔煎也不再是五十元有找,這騙不了人。不過,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些觀念,那麼要談論減少貧富差距,豈不是天方夜譚?

憑什麼要富人少賺,而窮人就要拼死的撈?


來自兩位哲人的智慧

孔多塞說:「與其降價讓窮人買的起玉米,不如讓他們有能力去買。」,這句話用我們慣常的說法,就是“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

Judt敘述了過去在英國,領失業救濟的人是要備受羞辱,會被認為是寄生蟲,但,在這背後的真相是,願意給他們的工作往往是低下卑微而且低薪的。

這一幕是如此的眼熟。

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必須做著低薪又超時的工作,卻面對著價值觀如此扭曲的社會,何其殘忍的事情,卻被用三個字打發掉:草莓族。

而我們的主政者提出來的做法,卻更似馬爾薩斯所說的話語:「按照事物的本性,一個依靠來自別的國家財政收入維持的國家,一定會比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更有遭受危險的機會。」

 


其實,很多問題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路邊抓來的阿桑恐怕都能對你侃侃而談一番。那麼,我們為何求助於Judt等學者呢?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大局觀的問題。很多現象其實都是過去的所做所為累積而成的,正如簡體版把本書譯為“沉痾遍地”,上一個世代的因,會是下一代的果。奧古斯都的和平,是三世紀危機的原因。如Judt能夠撰寫出《戰後歐洲六十年》如此般的大作,本書也是他多年來研究的心血之結晶,不管你認同與否,都該好好看看Judt是如何思考。而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我也趁機把架上的那本《不公平的代價》取下來溫習一下,史迪格里茲是經濟學家,看的問題相同,思維的方式卻是另一種值得參考的路徑。


最後要說的是,筆者因為種種的緣由,買的是簡體版。在此奉勸對此書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優先考慮繁體吧,雖然我不敢肯定一定比較好,至少我知道手上這本缺失很多。


跟大家分享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