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托夫采夫,這位美籍俄裔學者,研究西方古典經濟史的人應該都熟悉的名字,他的經典大作《希臘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及《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仍然值得一讀,尤其是後者,中文譯本水平不差,值得一推。
雖說羅氏的“古史現代”化理論,也就是把希臘羅馬時代的經濟用帶著資本主義眼光去觀察的這種說法已經遭到質疑,不論是傳統的老對手,強調古代還是難脫農業經濟的“原始主義派”,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M‧芬利,都找到其弱點。尤其是芬利,在韋伯跟波蘭尼的理論基礎上,延伸出“古代經濟實質上是附屬在政治活動之下,跟現代資本主義能夠反過來將之左右的立場不同”,這個論點實質上說服了不少人,“芬利模式”成為了古代經濟史討論的核心,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
當然,本文意不在探討,筆者不敢獻醜,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去Google中國學者黃洋的一篇〈摩西‧芬利與古代經濟史研究〉,有充分的說明。
撇開這些不談,羅氏仍然是學界敬重的學者,他的史識跟掌握資料的功力,從他的著作字裡行間就可以感受出來。本書雖然只是他的一部通史性的小書,但能夠以中譯本二十二萬字洋洋灑灑的交代了羅馬自傳說的王政到西部帝國崩潰為止前後千年的歷史,內文並非只是簡單的介紹跟流水帳,而是深刻的點出每個時代的關鍵跟轉折,讓讀者可以簡單明瞭的看懂。此外,筆者特別喜歡是羅氏對於古典文明衰亡的結論,雖然可能你不贊同,但還是能夠引發省思,甚至對於當下現況有些警覺吧。(雖然還是不脫他重視中產階級重要性的觀點就是了....笑)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本書多少有些資料是落伍跟陳舊,但是觀點跟史論中的睿智卻是依舊。如果對於那厚厚的兩冊《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有點恐懼,不妨改看這本,也可以瞻仰一下羅斯托夫采夫這位大家的風采。
本書的翻譯不差,除了把“corn”翻譯成玉米這個錯誤外....(希臘羅馬時代會有這種東西嗎?應該是另外一個意思:“穀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