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議題也討論了很久了,文化部時不時丟出個風向球測試,到開始辦公聽會,推出具體方案等等,過了一個新年,雖然爭議不斷,但看來是真的要霸王硬上弓了。

花了一點時間重新整理了一下各種報導跟其他人的討論,做為一個當了一段時間的書店打雜工的從業人員,也想來發表點牢騷。

先貼一篇段引用文:

研究出版產業多年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李令儀,經常在演講中提起這個真實故事:在花蓮開設凱風卡瑪童書店的陳培瑜,某天與店裡熟客聊起親子問題,推薦了一本暢銷作家的書,沒想到對方翻了翻書,當面就撥了電話,要先生到另一家連鎖書店去買,原因是:陳培瑜店裡書的折扣是85折,而連鎖書店是75折,價差30元。
這樣貪小便宜的動作,對誠心推薦好書的店主是難以忍受的羞辱。深受打擊的陳培瑜當下把對方請出店外、拉下鐵門,在店內痛哭。這件事也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她決定將辛苦經營、頗受好評書店暫告段落,舉家搬回台北休養生息。

講真,這個故事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它確實發生在我身上過。只是我做為一個受薪人員,打擊比較沒那麼大就是。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是情,但畢竟在站在一個服務者來說,花了大把口水結果你連30元都者不得掏確實很受傷。

而做為一個愛書人,我不太懂“非我族類”的人是怎麼看待這種“物品”,消費品?功利主義?只是說,我是真的很鄙夷那種在書店像個逛市場大媽殺價的客人。我曾遇見過一位還自稱是教師人員,買自己要學習用的課本在那邊想盡辦法說破口水死賴活賴的凹折扣,可惜不是我自己開的店,不然我早叫他滾了。同樣做為讀者的我來說,當然也懂消費時的那種越便宜越好的心情,畢竟“都不容易”啊,物價在上漲,壓力變高,坦白說書卻不是生存必需品。我不自命清高,但自己在買書的時候,我會自己花時間去等折扣,找特價。就像我也曾遇過一位客人,可以花上一晚上,就為了湊我們公司滿500送折價卷的活動在那邊湊單。反正他除了不停本本詢價有點煩之外,其實也沒麻煩到店員什麼。我雖然有點佩服他的耐心,只是我一直在想這位客人到底是有多閒.....

扯遠了。

大家都知道,為了折扣戰,現在書價開始有浮誇上漲的趨勢,如果說統一圖書定價能夠遏止這種現象的話,無疑是一大福音。但與之同時,非愛書以外的公眾,能否正視“書本”的價值,糾正貪小便宜的心態,才是左右這個政策成敗的關鍵。另外,我看了許多反對的意見中, 雅言文化發行人顏擇雅最為切中要害,她認為

「圖書定價並幫不上忙。國人工時太長、太忙,沒時間看書,也不喜歡讀書,頂多在臉書上讀讀網紅文章,讀零散資訊、心靈小語。她提議根本之道從教育部推廣閱讀做起,鼓勵孩子們18歲前要養成讀完整本書的習慣,越早養成習慣,越能維持一輩子。」    

風氣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我從小到大,已經不知聽過多少消遣:「考試時要這麼認真,早就出人頭地啦!」拜託,讀書不是只為了考試好嗎?

再來說說具體實施的案例。 日本在50年代開始實行“再販制度”,由出版商統一訂價並保障書店可定期內退滯銷貨的機制,來保護書市。但這幾年開始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特別是亞馬遜,因此機制獲得了利潤,得以建立龐大的物流網,反過來威脅了其他規模不及的實體書店。廢除的聲浪日趨高漲。台灣著名的出版人老貓陳穎青也認為,統一訂價的漏洞很好鑽,大型連鎖書商只要利用會員累積點數來換抵價等方法,即可變相折扣。也是同樣出現在日本的情況。

這些都是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當然,世界上也是有成功實施統一訂價的國家。例如法國,還有德國,他們在十九世紀就開始思考統一訂價(超先進),2002年才立法強制規範(沒效率,哈)。實體書店經常辦活動,店員專業,懂書,能夠跟客人推薦作品,找出符合其品位的,讓熟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另外物流系統強大,每間書店都有網路搭配,強大的搜尋系統,客人下單隔天就能在店面取書,完全不輸給亞馬遜等。這都是非常值得參考的。而且過去新聞也屢屢報導指出,德國人在閱讀上的風氣之盛,更是政策成功真正的原因吧。

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光即有影,不存在沒有弊端的政策,端看人們怎麼取捨。統一圖書定價這件事情上,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其成,要是哪天能夠到一個鄉下,開間小書店,圍繞著保持閱讀風氣的人們分享,交流,想來也挺不錯的。但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希望那些政客可以用長遠眼光看待這個政策,要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覺悟來推行,而不是為了逢迎社會匆忙端出救命仙丹,否則最終肯定還是觸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