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本文撰寫的時候(20223月中),世界正值多事之秋,人們把目光聚集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為了即將到來的動亂惶恐不已,但是,一些長期觀察者會冷靜地指出,其實在很多你不注意的地方,早就戰亂頻仍了。例如,常常在新聞佔了一個角落又被忽略的敘利亞內戰,就是一例。它從爆發至今將近十年了,仍然不見盡頭。

 

台灣在過去幾年也陸續出版了幾本關於這類主題的作品,這本《那天清晨他們來敲門》便是其中之一。作者Janine Di Giovanni是歐洲最著名的戰地記者,從上個世紀八零年代末,便開始走訪各砲聲隆隆之處,試圖給予讀者最直接的報導與紀錄。在南斯拉夫內戰、非洲、阿富汗跟車臣等地方,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本書則是她將這幾年親身涉險走訪的經歷記錄下來的散記,算是某種報導文學。Janinet除了採訪她所能接觸到的難民,也試著跟政府軍及政權支持者碰面,想從更多不同的視角了解事情,這是值得稱讚的報導態度。

 

敘利亞內戰是「阿拉伯之春」的延伸產物,當人們在政治覺醒之後,企圖向政權索求更多的權利遭到拒絕,除了繼續忍耐之外,就只有武裝對抗了。然而,問題在於,反抗的跟維持體制的兩造,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他們都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很難分清完全的對與錯。畢竟人性如此。

 

然而,問題在於,如果維護自身利益是與生俱來,那麼,該怎麼解釋有些人卻始終無法採取和平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益呢?歷史上的許多內戰、革命,不就是對話失敗的結果嗎?或許我們該坦率地承認,有些人的「幸福」,就是建立在壓榨他人之上。那麼,這可能將幫助我們更加容易釐清是非。

 

Giovanni 採訪了一位支持反抗的女大學生,她被政府羈押,拷問,甚至凌虐跟強暴,雖然僥倖免於一死,但卻身心受創。還有一位男性,只因他所在之處是反抗軍活躍的地方,就被抓去審問,遭到折磨了兩三週,警察只一句:「沒事了,誤會一場。」把他釋放出來,沒有任何道歉,沒有賠償。作者拿這些經歷去詢問那些支持現政權的人,對方不是顧左右而言它,就是直斥「這都是謊言,政府怎麼可能傷害人民」。或許,凱撒說過的名言:「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是放諸四海皆準吧。

 

 

本書的中文副標題:「我走過敘利亞內戰, 看見自由的代價」其實頗微妙,不太確定編輯的考量是什麼,不過這確實有對應到內容,特別是後半句。在書中的幾位被迫害的敘利亞平民的證詞中常出現的,就是政府軍士兵在對他們施暴時,會口中咒罵:「這就是你們要的自由!」他們這句話的意思很難精準的推論出是想表達什麼,或許是想說,失去了秩序和穩定的可怕。這種論調我在中國的某些體制支持者的口中也常聽到,那邊的有一段時間流行一種叫「敘利亞學」的網路語,就是拿著這種失去秩序後的戰亂恐嚇民眾,警告破壞體制的下場。從歷史上來看,確實,要恢復政治秩序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付出非常非常大的代價。是否每個人都願意接受,這確實是個大哉問。然而,正如前面所述,被長期體制壓榨的那群人的權益又何在?沒有透過和平管道爭取的是否公平?那麼造成這種結果,又該找誰分說?能責怪它們連累到你嗎?自由與穩定或許有衝突,但絕對不是互斥。我們珍惜和平,但這不是用來壓迫別人的理由。

 

作者描述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許多敘利亞人都相信,戰亂的背後有「境外勢力的陰謀」。這並不意外。人性本來就很會替自己的苦難找理由開脫,遷怒。更何況,以敘利亞的地理位置跟環境,沒有他國干涉誰也不信的。戰爭不是外人挑起的,但是他們在背後的影響卻是砲火不停歇的原因。或許,如果就讓政府軍跟自由軍單打獨鬥,不管結果如何,並不至於如現實樣拖這麼久。那麼,或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至少能恢復和平就好。如今的當下,作者在書中寫到:「曾經是多元文化共存的敘利亞,已經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光景了,甚至,我們還看不到戰火停下的可能。」

 

 

總而言之,如果最近因為時事,想要多了解一下其他各地的戰火,這本是不錯的讀物。它篇幅不長,可讀性高,睡前翻翻亦可。編輯還很貼心的在後面整理了關鍵年表,即便之前沒有留意新聞的人也可以快速了解一下狀況。

在此推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敘利亞內戰 報導文學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