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董卓傳》,一部不錯的佳作。

2021年疫情期間,我看到簡體書市冒出了一本董卓的傳記,還厚厚的一本,心想這個形象這麼差的胖子居然還能有人寫他,還那麼多字?後來我看評價有點微妙沒買,回頭發現同一時間我們自個兒也有人出,作者李柏是常出沒在批踢踢等論壇的三國版的活躍網友,於是好奇去找來翻翻。感覺還行,特別是作者最後寫的賈詡心境甚得我意,於是就買回家拜讀了。

 

說真的,如果不是生在三國這個著名的時代,以董卓的「事蹟」,是擔不起這樣的名氣的。畢竟放眼中國史上,如此程度的野心家真是多如過江之鯽。而這一切也要歸功於《三國演義》,把董卓這個渾世魔王的暴虐形象刻劃的入木三分,再加上日本遊戲公司光榮,旗下著名的遊戲〈三國志〉歷代立繪始終如一的滿臉橫肉、肥頭大耳、絡腮鬍的奸邪形象深入人心,在這個翻案成風的年代,倒是很少見到有人企圖替董卓寫個佳傳。不過,稍微「再解釋」倒也不是沒有。例如香港漫畫家陳某的《火鳳燎原》,就替董卓的各種「荒唐舉措」做出了「合理解釋」,比起傳統那種「老子就是壞」,變成了「我也是壞的有苦衷的」。不過再怎樣,這個早期大反派的形象依然不可動搖,跟張角並列兩大「Boss」。

 

[推薦]《董卓傳》,一部不錯的佳作。

 

那麼,這樣的一個人,有值得為他出一本傳記的必要嗎?

 

如果你真的只看純歷史的表面,可能會覺得不需要,尤其是他早年的一些經歷,儘管或許你會訝異他是怎麼居然能掌握了漢朝廷,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他也不是無能,打打羌人異族有點能耐,但碰上黃巾就掉漆,還被皇甫嵩電了好幾回,本書作者說他可能不擅長打攻城戰,或許真不是他的主場。可是董卓確實知道把握時機,早早的握著兵權,窩在河東窺伺,一拿到詔書就果斷進京,這份政治敏銳也真不是胡吹的。

 

可是呢,史書上說,董卓的兵力不過三千,他是怎麼本小利多,一口氣翻盤的呢?關於這點,我在中國的「知乎」的網站看到一個讓我很驚豔的答案。那個答主叫潯陽鹹魚,他首先吐槽了那段著名的「瞞天過海之計」:

 

范書《董卓傳》:初,(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複至,洛中無知者。

 

這位答主說,先不提別的,光是時間就對不上了,董卓從入京到廢立不過三天,哪來的四、五日?更不要提洛陽可能還有宵禁的事情。個人也覺得這則記載很有問題,陳壽不取或許是有理由的。

然後潯陽鹹魚接著大膽提出一個新說:「董卓之所以可以直升司空,是因為他跟袁隗的合謀。袁隗想要執掌朝政,他需要有兵力,董卓曾經接受他的舉薦,是他的門生故吏,又是袁紹招來的,是可以利用的對象。」只是沒想到,袁紹對於廢立跟他叔叔鬧意見不合,而董卓後來居然翻臉不認人。

 

作者書後參考資料提到也有看過這位潯陽鹹魚的作品,但本書的敘述對此只是略略一提,或許是不認可這個說法,還是不想掠美。但不管如何,個人是蠻接受這個有趣的新說,也說得通。

 

 

執掌朝政之後,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法,他企圖給讀者的印象是,其實董卓也是很想「加入世家大族的遊戲圈」。這邊又帶出一個過去常被忽略,或至少個人是不常注意的點:「地域與出身的歧視」。天下之大,各地風土民情不一,眾以同鄉親近區分,也是人之常情。但也因為這樣,這種「省籍/出身情結」,也變成了人們鬥爭的一個條件劃分。正所謂「關東出相,關西出將」聽起來好像各有所司,實則東邊的右瞧不起西邊的,覺得他們只是武夫走卒,不入流。董卓出身西涼,雖然攀上了高位,但其實在這些四世三公的名門眼中,也只是沐猴而冠。作者李柏指出,大家常常忽略的是,董卓一開始其實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收買人心,想要爭取這些名門的認可,給予入場券。但是,權力的巔峰是很窄的,這些人又豈是你一點小名利就願意放棄他們百年來獨佔的地位與優勢?

 

後來的事情如眾所知,關東聯合起來對付董卓,可以想見他會有多震怒與心灰意冷。演義跟史實相差很大,小說中打了兩仗董卓就灰溜溜的逃去長安了,但事實是董卓只是讓皇帝先遷去長安避風頭,自己則窩在洛陽城外伺機而動,又跟關東軍幾個不怕死真的殺進來的周旋了一段時日,直到被孫堅這個老冤家打敗為止。

 

 

董卓到了長安之後的各種舉措到底是不是史家給他的栽贓,李柏沒有評論,個人也不是疑古派,沒特別的意見。我比較在意的是「王允跟呂布殺了董卓之後,到底要怎麼做,才保住他們的成果?」

 

傳統一般認為王允過於刻薄寡恩,不肯大肆赦免,然後逼的賈詡出言讓原本要散夥的李傕、郭汜帶隊「拚一把」。是不是這樣個人不知道。可我想到了,再過三百多年後的北魏末,有位叫做爾朱榮的,做了跟董卓差不多的事情,然後當時被立為傀儡的孝莊帝不甘坐以待斃,發動政變在宮廷暗殺了他。這位孝莊帝說自己有讀過《三國志》,知道王允的故事,不會重蹈覆轍,然後下詔赦免並再三保證免死尚在外的爾朱榮之侄爾朱兆等人。可是對方並不領情,照樣率大軍進了洛陽弒君。

 

這故事或許更多告訴我們的是,歷史教訓也不是照本宣科的搬就有用吧。李傕他們只是部下,主心骨沒了鳥獸散理所當然。爾朱榮雖死,但他的血親還在,今日雖然再三說要赦免,但誰知道哪天又忽然翻臉不認人,要爾朱兆憑著一紙隨時變成「歷史文件」的詔書來保命,未免異想天開。

 

其實,就算沒有李傕等人的反撲,王允是不是能穩住漢朝朝廷,也還真難說。按照作者的說法,這位王司徒也免不了名門大族那種「省籍情結」,同是并州人他都沒多看得起同鄉呂布,更別提那些涼州老粗。不要忘了,馬騰、韓遂等後來盤踞在關中的各路小軍閥也都還在側,王允繼續這種瞧不起武人的作派,早晚都是要吃鱉的。

 

作者最後用了一段類小說的筆法寫了賈詡的結局,是我決定買本書的關鍵。他說的很透徹,做為前董家軍涼州人,賈詡也沒有真的融入曹操利益集團,只是這位聰明絕頂的智者比誰都懂得如何明哲保身,所以才能高位善終,其家族在之後也都能延續下去。這有點讓人感嘆,賈詡並沒有像《火鳳燎原》描述的那樣威風,歷史上的他,怎麼看都是遇人不淑,壯志未酬。

 

 

總而言之,李柏這本董卓傳,個人是覺得不論是在文筆還是考據上,都不比對岸的那些歷史普及作家差。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個人覺得本書的封面設計跟包裝,比較像是夜市會出現的那種廉價讀物,就算在圖書館架上,怕也都容易被忽略吧。這個年代啊,行銷學印證了一句俗話:「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書是未必要「精裝」,但給個好的包裝,才有機會翻身啊。據說他更著名的是另外一本《滅蜀記》,等之後有機會再拜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史 三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