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
這本書之前剛出版的時候就感覺應該不需要買,果然。
語言文字的意涵是動態的,它隨著使用者跟時空,會產生差異,這已經是常識了。
近代民族主義興起之後,「中國」、「華夏」、「中華」、「胡」與「漢」等詞彙,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歷史學上,都是需要被重新審視與定義的。本書作者開宗明義,就引經據典的討論關於上述這些「專有名詞」的起源,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下如何被使用等。這是相當嚴謹的做法,一般網路上筆戰吵架,變成無意義的口水,有時通常就是這種基本的概念都沒釐清,然後各說各話毫無交集。
後藤多聞說的內容基本上已不出這幾年歷史學界比較「中肯」的「共識」。就我個人認知,「中國」是地理名詞,「華夏」是指代文明,而「中華」就是兩者融而為一:「住在中國的文明人」。
作者在本書的創見是,他認為「中華」這個觀念是在南北朝這種「胡漢融合」的時代中,由孝文帝開創新解。雖然這些觀念很早就已經儒家運用與定義,但在當時我者與他者分際日益模糊,又出於政治上的需要,這位深度漢化的鮮卑皇帝決定要重新界定。不過他的這個舉措從後來的歷史上看,並未完成,而是由同樣系出「拓拔」的唐太宗李世民來修成正果。這位「天可汗」開創了世界帝國,透過撰寫《貞觀政要》,編排前朝史書,重新定義了「中華」觀,鞏固了自身的正統地位,也樹立了典範。之後的王朝對於這個詞的解釋與運用都基於此。
當然,近代以後,在現代民族主義下,又有了一番新的詮釋。後藤氏對於中共目前的民族政策直接發起了挑戰,就讓本書最後結尾偏政治化了。不過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反正,本書雖然試圖引經據典,不過個人覺得講述的內容反而沒有像胡鴻的《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那樣深刻與條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