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之前有人推薦過,北京商務一出,馬上就訂了本回家讀完。
相信應該很多人,就算沒讀過也該知道華勒斯坦及其《現代世界體系》,而這本《歐洲霸權之前》,則是知名的社會學家Janet L. Abu-Lughod基於這個理論之上,提出的一個見解:世界體系在16世紀之前便已經存在,歐洲人只是“重組”,然後改寫其中的規則。
在她的理論中,世界幾個文明本身就存在著“子系統”,比如說中國海-印度洋,而在科技允許的情況下,貿易是必然的事情。當然,在十二~十四世紀自然不是像現在的全球化,而是個彼此有“聯結”的子系統,就像玩具九連環那樣,一個扣著一個。此外,在這個體系裡面是不存在“霸權”,就算是蒙古帝國,也不能像日後的歐美那樣頤指氣使。裡面的文化彼此協調,配合,共存。這樣的體系在12世紀成型,十三世紀達到巔峰,十四世紀衰退。
Janet L. Abu-Lughod認為,這樣的體系是自然成型的狀態,各個子系統彼此交換所需,就會達成共通的聯結,而其“衰退”,也不盡然是一種“毀滅”,可能只是當初所構成的要件更改了,或者是子系統內部本身出現什麼問題所致。而且,體系本身也不是“消失”,也許它在某個時間點顯得“衰頹”,但其實還是存在。而十二~十四世紀這個體系跟“現代世界體系”的關聯,只是一種“重組”。
眾所周知的是,十五世紀以後新大陸的發現,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挾著在美洲豪取掠奪來的資源,逐漸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改寫了“原本的遊戲規則”,並把各個子系統控制成他們所要的模式,形成一個由歐美所主導的“現代世界體系”。這就是其中的差別。
對於作者來說,她提出這個理論想表達的是,體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由歐美霸權所主導的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要素正悄悄的更改,或許哪一天,它也能“重組”回之前的多元子系統模式。
在筆者看來,Janet L. Abu-Lughod的理論是頗具說服力,就她的觀點來說,就算是往前推到希臘羅馬這些古典時代,透過絲綢之路等方式,應該也是存在“某種體系”。人類的貿易網應該都是此起彼落,就像現在的經濟週期,但只要“子系統”存在,它就有“重組”的一天。至少我是頗為認同。
而這本《歐洲霸權之前》的譯筆算是可以及格,除了幾句論述不甚通順外,基本上不影響閱讀跟看懂整體內容。而原作者分析每個子系統的方法,是很有其“體例”,也是個幫助了解當時的世界貿易文化的好讀物。跟大家推薦。
原版封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