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現在在美國政壇活躍著的樣子,寫了不少關於軍事改革的著作,這本看起來像是分析戰史的作品,事實上他只是挑了幾場符合自己想說的內容的戰役來當他建議美軍改革的例證而已。
麥葛雷格的論點在於:
作者現在在美國政壇活躍著的樣子,寫了不少關於軍事改革的著作,這本看起來像是分析戰史的作品,事實上他只是挑了幾場符合自己想說的內容的戰役來當他建議美軍改革的例證而已。
麥葛雷格的論點在於:
這是我看過理查德‧埃文斯 (Richard J.Evans) 的第三本著作了,前兩本是《企鵝歐洲史》系列中的《競逐權力》跟《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都是好書。而這部《第三帝國的到來》是他為納粹德國撰寫的通史三部曲的首作,先下個結論:在我心中,它算是決定版,現行中文的其他作品都可以退休了。
其實繁體也出過埃文斯的書,是一本史學的,叫《為史學辯護》,除此之外,就沒有任何著作受台灣出版商青睞,這真是挺不可思議的。埃文斯學識深厚,敘事能力強,文筆佳,每本都是雅俗共賞的名作,要說缺點可能就是真的寫的太大部頭,可能也嚇退了一些台灣的編輯,幸好至少簡體願意引進,讓我有機會拜讀,不然我也沒勇氣啃如此厚實的英文原版。
猶記得兒時,市場上有一種玩具,是用石灰搭配塑膠模型做成的模擬挖化石的玩具,那時候起了個大早凹老爸給我買。
看了很多關於恐龍的書,侏儸紀公園系列再三觀賞不厭倦。雖然現在比較沉溺於人類歷史的世界,不過,當我看到這本《恐龍的興衰》出現時,還是驚艷了一下,翻著感覺不錯就買了。
作者的文筆很生動,他真的像是在寫一部通史般的描述了恐龍這種遠古生物從興起到滅絕的過程,讀起來令人手不釋卷。作者的專門是霸王龍,所以特別著墨了不少。另外,他一直強調鳥類其實也是一種“恐龍”,是蠻有趣的觀點。恐龍在前一波的大滅絕後興起,然後自身也成為主角而退場。人類究竟會不會步上後塵呢?
這本書的名氣不小,圖書館不知為何館藏卻很少,難借。
若林正丈是個優秀的學者,但坦白說《戰後台灣政治史》感覺卻像是本枯燥乏味的論文,整體脈絡是很清晰,資料也很詳實,但欠缺可讀性,倒像是流水帳。
不過書中引用了幾個概念還不錯。例如山室信一的「國民帝國」:就是多元民族將之統合成一個「國民」的「帝國」,日本帝國及其皇民化就是如此。還有「遷佔者國家」,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是這個例子,由大量從中國本土遷來菁英建構的外來政權。不過這是相對應於台灣民族主義的立場,站在中華民國來說,他們只是縮減到一個小島的領土繼續殘存。所以問題又回到原點:台灣到底是不是ROC的領土?
美國人是挺狡猾的。基本上羅斯福一開始是支持把當初被馬關條約割讓出去的土地都「交還」給蔣,戰後杜魯門某種程度也是沒有異議。但是隨著蔣政權潰敗來台後,山姆大叔立場動搖,又變成「地位未定」,冷戰開始後變成「默許存在」。
久聞這本《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盛名,最近才狠下心敗了一本回家讀罷。作者呂迅雖是中國學者,但曾在許多國家遊學,書中內容中立客觀,讓我有點懷疑如果放在今時今日的背景之下是否還能過審出版。
本書跟之前台灣聯經的《意外的國度》(林孝庭)、遠足的《迅猛的力量》(凱文.裴萊諾)角度相似,都是探討國際對這場中國內戰的影響。呂迅加入了蘇聯方面的資料,讓觀察的角度顯得更加的平衡。畢竟有件事情千萬別忘記,與國共發生對決之同時,世界也正在進入雙極冷戰的時代;這場內戰裡,兩黨表面上雖是主角,但美、蘇隱藏在背後的力量可能才是關鍵。
電影〈建國大業〉中有一段,「改革亡黨,不改革亡國」,我印象很深。其實與其說是黨,不如說是校長自身的權力。他依賴以成事的那批人也是腐朽其當前基業的,更可怕的是他完全沒有時間可以緩衝,內外交迫下進退失據。
其實這本書的簡體版出了一段時間了,它的評價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之前我的興趣放在別的地方,所以也就“關心但不購買”。再版一次之後,遠足終於也引進到了台灣,不過這反人類的厚度跟不斐的價格,應該嚇跑不少一般的讀者。其實《擁抱戰敗》是本可讀性極高的通俗作品,而且其主題討論的是日本在戰敗後怎麼樣浴火重生的過程,這是相對偏冷門但有極具歷史價值的。畢竟,二十世紀初跟末的日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如何經歷這樣的轉型在人類史上都是值得研究的案例。
整個亞洲在近代史都在面臨歐美帶來的船堅砲利的衝擊,而日本雖然不是最早,但卻是最成功的,用“脫亞入歐”的方式來面臨這個挑戰。明治維新這場大變革讓這個島國晉身列強,但急功近利的方式似乎也使它們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不能以後見之明強說日本必然軍國主義化,但1945年8月的投降似乎宣布了其最終失敗。絕大多數的天皇陛下臣民們,必須要在驚愕的情況下,面對自己的國家從“帶領亞洲人民走向文明開化的大帝國”淪為被先前視之為蠻夷仇寇的盟軍佔領的一個「四流國家」的境地。本書作者約翰‧道爾(John W. Dower),敘述了日本國家與其人民是如何發揮其韌性,在短短不到一個世紀,又做出第二次大轉變。
發現豆瓣似乎沒有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裡面很多句子都前言不搭後語,難道真的是我比較蠢嗎?
但不管怎樣,基根在本書依然發揮出了不負盛名的水平。從六支不同背景的軍隊,呈現出了西線戰場的各種視角,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
這本書讓我稍微對蒙哥馬利改觀,他的努力成果是隱性的,消耗了德軍寶貴的預備隊,讓之後的眼鏡蛇計畫能夠順利進行,而沒有足夠戰力抗衡。波蘭人一心一意的參加戰局,想親手收復國土,但是國際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們只能含著眼淚看著首都的同胞起義失敗,在另一端奮戰來呼應而不能直接支援。戴高樂的成功或許對戰後法國的重振起了不少作用,儘管強人政治是危險的,但有時或許也是必須的,他在各方勢力角逐中獨佔了光復巴黎的榮耀,這段過程也是頗為驚險。
基根說現代在戰爭應該很難再重現40年德軍對英法的出奇不意,現代的間諜衛星太無孔不入。他這話說的武斷了些,或者是說,這僅限於擁有這種力量的大國之間吧。
感謝學弟贈送,這本應該絕版了。
一開始要適應小林源文的美式畫風也是不容易,但看久就會知道寫實派的好處。
《炎之騎士》的主角派普也是個爭議性頗大的人,在某些英美方的作品裡可是惡名昭彰的傢伙....他在SS地位不低,這讓其生涯頗多爭議,不過小林特別畫出他有救了猶太拉比的橋段,並靠著這些人的辯護減刑,料想不是瞎掰。只是他戰後還是在本國難以容身,於是跑到法國隱姓埋名,當翻譯家(? ),但最後還是被法共極端分子挖出來襲擊而喪生(小林堅稱他沒死於這個事故也是一種浪漫吧),對於他的作為來說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由此判斷小林是個德棍加大右派也是顯而易見的,怎麼評價就見仁見智。
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向來是比較常被忽略的一塊,他們一直到了大戰末期才由一方宣戰而爆發了全面衝突,在這之前始終保持著微妙的和平;但這兩個國家的彼此敵對意識很強烈,日本一直是反共協定的一員,「北進論」在首腦之中的市場一直存在很長的時間。那麼,是什麼樣的契機使他們拖了那麼久才拿起彼此手中的武器呢?而這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這正是本書想說的主題。
作者有另外一本通史,左岸有翻譯。
這本書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兩德的部分。民德在華約諸國中是發展最好的,不過人民犧牲了部分權利與自由,換來的只是比溫飽略好的水平,這個「CP值」可不太夠,於是腳投了票。儘管如此,民德還是撐到了二十世紀末,怎麼評價還有待歷史去驗證。
聯德的成功倒也不是人民忽然轉性信仰民主,外力跟經濟的成功是關鍵,畢竟砍掉重練比起威瑪半調子轉型又碰上最差的大環境總是運氣好些。
作者稱這個統一的德國叫「柏林共和國」也有挺有意思的,怎麼看待兩德跟統一是很有歷史教訓的命題 。
小林源文是個德棍+大右派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這不影響他的作品,自己留點心就是。
他的風格比較接近美式,需要習慣一下。星光的印刷品質跟它的價格相符,所以沒啥好說。這批都差不多絕版了,小林的新書都由蒼璧出版,不知道這些會不會再版就是。
派普在SS地位不低,這讓他的生涯頗多爭議,不過小林特別畫出他有救了猶太拉比的橋段,並靠著這些人的辯護減刑,料想不是瞎掰。只是他戰後還是在本國難以容身,於是跑到法國隱姓埋名,當翻譯家(? ),但最後還是被法共極端分子挖出來襲擊而喪生(小林堅稱他沒死於這個事故也是一種浪漫吧),對於他的作為來說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這是我讀Peter Heather的第二部著作了。前一本同樣是中信‧新思翻譯引進的《羅馬帝國的殞落》(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兩者相隔了不少時間,聽說本書當初找譯者就有點困難,現在找適合的人真的不容易。
Peter Heather是北愛爾蘭人,古典晚期跟中世紀早期的學者,專注於研究「蠻族」活動,本書算是他的「系列作」,主題是西羅馬帝國瓦解之後,各繼承政權對這分遺產的各種獨佔與恢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