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的,是近代以來影響最大的一場事件。按照英國史家霍布斯邦的說法,十九世紀結束於大戰爆發的1914,然後舊歐洲從此摧毀於一役,就此進入“極端的年代”。而歲月匆匆,四年前世人尚在紀念大戰爆發百年,現在也到了終戰的時刻,只是歷史教科書往往這樣告訴讀者,卻忽略掉了事實上和平並未完全真正的到來。

 

其實已經有不少史家提出,應該把兩次大戰視為一個整體的事件來理解,而中間只是一場短暫的“戰間期”。這個說法是其來有自,也逐漸得到認同,甚至在那個時間點,在看完巴黎和約之後,法國元帥福煦即評論過:「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戰。」。或許相對一戰的暴發原因可以寫成堆積如山的作品,展開二戰的罪咎只要推給那位希特勒即可,這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光是只要思考,為什麼德國會在那個時間點誕生此人,並讓他掌權,就需要把時間點往回推了。事實上,歷史是連續性的,二戰是一戰延伸的產物,它的所有“因”幾乎可以回溯到前次大戰,而更多的,則是奠基在常常被忽略的“戰間期”。《戰敗者》就是目前少數被引進華文圈,針對這個議題討論的專著。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南,是個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不管是做為歷史上曾經的屬國,還是邊境上有糾紛的鄰人,或是經濟上一個值得投資的新興市場,甚至,許多與該國女性共結連理者等,這個國家,都時常出現在生活的周遭。但是,華文圈對於越南歷史的著作,卻是少之又少,幾乎很難拿出幾本像樣的通史讓有心的朋友參考研究。聯經這次將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這本在2016年甫問世的新著引進,著實填補了一大空白。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談論此書時,即引起了興趣,當知道中文版上市之後,立刻翻閱,看完前言後,就決定買回家拜讀了。

 

閱讀高夏的這本大作經過是相當暢快的,不論是其敘事能力,還是整本書的架構,都看得出作者的功力。但更令人激賞的是其史觀。高夏開宗明義的指出,他希望自己的這部作品,要能夠跳出不論是“越南中心”,還是“西方中心”,盡可能一個超然的立場(未必客觀)去看待這段歷史。此外,他也清晰的指出了越南史必須面對的幾個課題:分裂中建構的民族國家、殖民主義及共產革命,高夏不僅用流暢的敘事訴說這段經過,他在整個架構過程中,還能夠明白的把事件因果及影響表達出來,讓讀者更能理解越南史的重大變遷及關鍵要點之所在。例如,他在談及越南的那些資產階級共和主義者在跟法國殖民當局爭取參政權時,卻將廣大工人與農民排除在外一事,下了一個註腳: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系列是牛津大學推出的入門叢書之一,偶然在台南的二手書店看到就順便買下來了。

以希臘的巴塞神殿的發現為中心,講述古典學的目的、條件、困境及與現代的聯繫等。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述說,還蠻符合作者的風格。我想過後我可能不太能記得書裡面講了什麼,也或許是因為他的觀念已經融入我的腦海中。

只是最後我還是沒弄懂她說的:ET IN ARCADIA AGO 是什麼意思....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完森安孝夫的書之後,才想到以前買了這本。

他比較偏考古史,以七個絲路相關的城市為各章節,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也糾正了我的一些迷思:例如絲路是一條通到底的貿易路線,事實上它是區域與區域間的交流串起的,驅動力來自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

這本書翻譯的很流暢,對於有興趣的朋友應該會愛不釋手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對現代土耳其的國父阿塔圖克‧凱末爾的最初印象,是來自於一本在台灣已經收刊的戰史雜誌關於他的介紹。那篇文章將他的一生做了個精彩的陳述,包括加里波底的抗戰、建國戰爭等,讀完之後,肯定是會覺得此公“真乃神人也!”不過,歷史讀多了的人也自然也懂,這之中有多少神話。於是,我想找些有關的書來進一步閱讀,但無奈此人在華文圈實在太冷門,雖說這些年陸續出了一些土耳其的著作,但凱末爾本人的傳記,卻仍無下文。後來,偶然在一本期刊中看到關於本書的英文版介紹,忍不住去訂了一本,卻也礙於語言能力遲遲沒有閱讀,直到中文版問世….

 

本書作者M.許克呂‧哈尼奧盧(M. Şükrü Hanioğlu)是土耳其學者,專研晚期鄂圖曼帝國,《凱末爾傳》是他頗受好評的一本著作。哈尼奧盧開宗明義即表示,在這篇幅不長的著作中,並不打算全面的介紹凱末爾的一生,而是關注其政治事業上的討論,即,重視公領域遠勝於私領域。恰好,這也正是我更想了解的部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八旗的這套“興亡的世界史”應該算是台灣書市人文史地部分最難以忽略的一套書吧。做為講談社的扛鼎大作,二十本光看介紹就氣勢不凡了。廣邀各方學者參與編撰的這系列,面向的是大眾,各有各的特色算是其優點。不過,對於像我這樣的愛好者有點尷尬的是,感興趣的主題多半都有深入研讀,這書系又太淺。例如羅馬帝國的篇幅。本來唐朝的部分我也在觀望,主要是因為同屬講談社的中國史部分的相同主題已經閱讀過,不過當看到介紹跟目錄後,立刻就下單了。

 

森安孝夫的這本《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並不單純只是一部唐朝通史,更正確的,按照我的說法,應該是唐與“中央歐亞”的關係史。作者本身是研究中亞史方面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在本書中展現的是一個更寬廣的視角,而且帶有不小的野心。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看到這本立緒推出這套《鄂圖曼帝國三部曲》時,著時興奮了陣子,華文圈對於鄂圖曼帝國,詳實專業的通史屈指可數,而本書原著評價頗高,Caroline Finkel 做為英國土耳其史研究者,也有其聲譽,由繁體率先推出,讀者給與期待是自然不過的。

 

可惜的是,立緒這次卻可謂砸鍋,賠掉聲譽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乍看這個書名,可能會覺得有點詫異,翻著書,更會有點一頭霧水,所以,這到底是真的古代人寫的作品嗎?加上兩位大咖學者的導讀更會加深這個印象。其實這是作者傑利‧透納假托一位古羅馬人之名撰寫的,關於奴隸制度的管理手冊。這種手法相當的別出心裁。作者在本文以一位叫傅可斯的古羅馬貴族的口吻,道出怎麼樣有效管理奴隸的心得與經驗,然後他再以自己的語調寫出補注,把所有資料的來源都交代清楚。個人是還蠻喜歡這種方式的,雖然通俗,但作者都是言而有據,說的頭頭是道,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本古羅馬奴隸簡史。

 

今天,我們當然深信人人生而平等,都是自由的個體。但其實,在這個地球的一些角落,還是存在一些為經濟條件所困的人,他們的境遇可能比某些古代奴隸還不如。這是可能的,人生就是如此。即使是奴隸,遇上一個好主人,他還是有翻身的機會。在古羅馬社會,他們把釋放奴隸當作一種美德習慣,有時運氣好,轉個身就爬到主人上面大有這種機會在。俗語說:寧作太平犬,莫作亂世人,大概這樣的意思吧。有些人可能比起自由,更想要麵包。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的暴發,在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的爭端,讓黑海周邊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其實這個區域,儘管它對地中海產生不小的影響,但經常都不是歷史的中心。華文圈對於這塊的介紹書籍也非常稀少,這本《黑海史》也就相對容易吸引人注意。不過大家應該對作者Charles King 不會太陌生,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午夜的佩拉皇宮》也引進台灣不久,其優雅文筆跟敘事功力應該讓人印象深刻。我在網路上久聞本書風評不差,於是就買回來拜讀。

 

 

黑海自古以來,常常處於“邊緣地帶”,希臘人認為那兒是“世界的盡頭”,“文明與野蠻的交界”(雖然他們心知肚明未必真的多落後,只是跟自己不同)。但黑海盛產的許多商品,特別是穀物,卻養活了愛琴海的多少人,之後甚至還會延伸到東地中海的其他地方。資源交換是人類的生存的手段,而商業貿易則是致富的關鍵,在鐵路發明前,水路在效率上明顯高人一等,黑海周邊的河道,加上豐富的物產,使這一帶的商人絡繹不絕。也因此,這裡常常都是文化的熔爐,來自各地形形色色的人,定居於此,在此交易,共生共榮。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當入門的作品。

 

第一章說流行文化總扭曲了中世紀的樣貌,但反過來看也未必是正確的;第二章則說明了“中世紀”本身是很難在時空中真正的定位,歷史分期是一種模糊的概念;第三章講述了文獻證偽跟資料之豐富;第四章則描述中世紀與現代的關聯性,並表示每個時代都有其特色。

個人覺得只有第三章比較有看頭,其它的乾貨不多。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經歷過一波一波民主化的浪潮,但我們都知道,獨裁者從未遠離過人類的社會。事實上,熟讀歷史的都清楚,絕大部分,專制統治的存在時間遠比“民主”長太多了。這種對立在古典希臘就已經存在,相信大家看到凱撒、奧古斯都進軍羅馬,就會發現墨索里尼實際上只是效法“前輩”,要找到這種古今之間對照,實在太過簡單了。畢竟,時空怎麼變,人性始終不變,有些手段方式細節上雖然不盡然相同,但大原則上總是一致的。這本《獨裁者的進化》,正是透過訪談,向讀者分析,在進入新的世紀之後,隨著社會變遷,掌權者相應手法也改變的各種狀況。

 

而我個人認為本書應該要跟另外一部討論此主題的經典作品《獨裁者手冊》一併閱讀,因為後者,他向讀者介紹了獨裁者心中怎樣區分其被統治者,而這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獨裁者當然不可能真的是“一個人統治”,他必然是需要一群支持者的協助,稱之為“不可或缺者”,這些人是其最親近,最堅定,且利益一致的,獨裁者無論如何都要優先關照他們,才能穩定統治。接下來是一群可以替代,但又有影響力的人,獨裁者可能需要他們,但也可以替換掉。最後是一群無關緊要,隨時可以替換者,獨裁者完全不管他們死活也沒關係。在了解了這點之後,再來閱讀本書中所介紹的各種手段,就可以理解為何他的行動理由為何。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前對周恩來的印象,都是間接來自於對毛澤東的閱讀,特別是已過世的史家唐德剛先生的那本《毛澤東專政始末》,他對總理可是抱持著良好評價,以“賢相”之姿立於世,對於“暴君”的胡來都是“相忍為國”,“大局為重”,我委屈求全,好替你收拾殘局,是政壇上的“不倒翁”,“毛一輩子鬥不垮的人”。熟讀歷史的朋友,當然多少對這種說法會有點存疑。前些時候,聽人家介紹這本高文謙的《晚年周恩來》,上網查一下,中國禁書,看到有本二手,立馬就買了。

 

作者高文謙本來是中共御用文人,負責編撰周恩來官方傳記,89民運時因為同情學生被清算,被迫流亡海外。在書中自述中,其父母輩當年在那段動盪歲月也沒少受苦,雖是黨員,但因為“直言”而被打成右派勞改入獄等。這些經歷與背景多少也會影響作者寫作的立場。不過個人感覺,比起張戎那種極端的做法,高文謙下筆其實倒還算中肯且具說服力。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馬君王傳》(Historia Augusta or 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是一部爭議性頗大的古代史料。其內容主要講述從Hadrian 開始到 Carinus 為止的歷代羅馬皇帝(包括僭主、企圖篡位者)的個人傳記,是一部模仿著名的《羅馬十二帝王傳》的作品。本書乍看之下,似乎是極為重要的史料,但事實上,對史學家來說,卻是相當棘手的。因為它從作者身分,到成書年代,及內容可信度,無一不存在爭議。

 

一般據信本書是由六位作者分別撰寫,成書於四世紀末左右。但這些年來,經過學者考證,逐漸認為《羅馬君王傳》實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書中內容錯誤極多,甚至有些虛構的橋段,讓許多研究者對其內容都持保留態度。著名史家吉朋就曾表示對本書的嫌惡,但卻又不得不引用的無奈。畢竟現存關於三、四世紀的史料不多,且許多都有殘缺,史家要且看且珍惜。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改成:《東亞視角下的明、清史》可能會更合適?

 

作者把容易跟現代民族國家容易混淆的“中國”這個詞,替換成“支那”,雖然就日本人的角度不無爭議(二戰期間被汙名化),但個人覺得這倒也不失為一個方法。做為一個地理上或文化上的名詞,中國太容易造成“誤會”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出台,這幾年裡,絲路跟海上貿易登時成為顯學,華文圈中各式相關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一本接一本讓人目不接瑕。台灣出版社也沒有錯過這波熱潮,廣場就出版了日本學者羽田正講述東亞海域的《從海洋看歷史》、林肯‧潘恩那泛談海洋史的《海洋與文明》,還有這本以地中海為主題的,大衛‧阿布拉菲雅的《偉大的海》,幾乎一口氣打包了全部範圍。

 

而地中海史,在歐美學界本來就是熱點,自法國大史家布勞岱爾以來,方方面面的角度都有人挑戰與切入。阿布拉菲雅這本《偉大的海》推出之後,獲得各方讚譽,異軍突起,箇中原因,在於作者勇於挑戰一個不小的嘗試:在學術與通俗之間的平衡。作者在言前即開宗明義的說明,他會將書的範圍跟主題明確限縮在“海岸的周邊”,並不會把“有關細的內陸”也包括進來。同時,阿布拉菲雅將整段歷史畫分成五個時期,然後再按照主題分章節的描述,著重在人們的生活細節、文化特色,貿易活動跟與環境的互動上。書中雖然有許多註腳,但作者的文筆輕快,就像是在說故事般的幽默行文,讓一般讀者也能愉快的閱讀。且每小章節前都有地圖標明會敘述到的城市地名,非常親切。完全可以想像其通吃各族群的表現。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