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龍頭蛇尾》一場古代的東亞大戰。

關於這本書主旨所談的戰爭,站在不同立場,就有不同的名稱。中國方面命名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方面說是「壬辰倭亂」、「丁酉再亂」,而日本方面則是叫「文祿慶長之役」。作者石康(Kenneth M.Swope)則定調這是一場東亞大戰,畢竟三個主要國家都是參戰國。關於這場戰爭,個人有興趣已久,只是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讀物。

 

何故?

由於這場戰爭的敏感度。

 

中日韓三國的糾紛,直到今日也是說不清的。當然,跟二戰時比,這場發生在四百多年前的戰爭已經算是舊怨了,但如果跟新仇扯一塊,那就是火上加油。也因此,要找到一本相對「中立客觀」的作品,就需要審慎地找尋。過去華文圈也不是沒有來自中國的作者嘗試撰寫,但個人不是覺得篇幅太厚,就是對於其立場有所疑慮。這本《龍頭蛇尾》的作者本身是研究明代軍事史,譯者周思成也是頗有學術成就的人,加上書講述的內容長度符合我的需求,就決定來試試。

 

 

本書的特點在於,作者背景是明史專家,所以是採取中方的視角。而有別於傳統史家對於萬曆朝以降的衰退論,石康鑒於明軍在三大征中的表現,允以駁斥,或,只少他認為這個王朝依然擁有活力。

 

作者指出,這三場戰爭在差不多的時間先後發生,而明軍主力則四處奔波,展現出優秀的後勤組織能力,而這背後需要龐大且穩定的官僚體系的支持,這甚至是當代許多還在依賴雇傭軍的西歐各國難以比擬的。此外,許多人認為三大征耗費巨大,拖垮了明朝財政,作者則不這麼認為,他舉證了當時是在張居正的餘蔭下,加上萬曆新開拓的財源的範圍內打,雖耗費甚大是還有餘裕的。而皇帝本人,儘管以不上朝著名於史,然而他在這三場戰爭中展現出的是果決與效率,且積極保護他信任的武將不受文官的黨爭攻擊,展現出一個最高領導應有的氣勢。明軍本身的戰鬥力是有缺陷的,由於來自各地不同的徵兵,而呈現出多元的特點,但主要優勢在於火器精良;日、朝軍也是有其優缺點,三方各自在自己擅長領域奮戰,於是陷入了某種僵局。但不管如何,整體來說,豐臣秀吉的野心是失敗了,這場侵略以草草收場做結局,算是明、朝鮮聯軍的勝利。

 

順帶一提,作者認為,第二場戰爭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豐臣秀吉早已知道自己野心已然失敗,只是拉不下臉定要在外交上討些便宜,而朝鮮宣祖跟明廷也不肯退讓,雙方只好再上戰場。作者指出,當秀吉的身體狀況日差時,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正在浪費其寶貴的精銳,於是心生退意,只是來不及傳達命令就身故,以至於好像是非要撐到他死後方才撤軍,這算是石康不同的研究與見解。

 

 

這是一場沒有人得益的戰爭,參戰三方都損失慘重,身為地主的朝鮮自不待言,明朝再怎麼樣也是耗費了元氣,而豐臣秀吉死後丟失了的江山跟這場戰爭有多大關係雖然有待討論,但很難說毫無影響。

 

至於對於當代的台灣讀者來說,個人覺得有一點是很有教益的。儘管一些史學家一直吹噓明朝是怎樣盡了宗主國的義務,拯救小國朝鮮於水火之中。別忘了,終究還是唇亡齒寒之故。萬曆曾多次下詔警告要宣祖自立自強,在第二次爆發戰爭,朝鮮一度又要棄守王京時,更是放言:「…..一旦再失祖宗社稷,天朝亦不知會如何。」必先自助而人恆助之,沒有朝鮮官軍的改革,各地義民、僧兵的響應與李舜臣水軍的奮戰,明軍也不會無腦熱血替人賣命。大國的慈悲也不是無償供應,在國際關係上千萬不要犯天真,自古皆然,慎之,慎之。

 

 

總之,這是一本可讀性還不錯的讀物。譯者很成功的完成任務,校閱者也很細心的糾正了作者對於文獻理解錯誤的部分(儘管無傷大雅),相當值得肯定。對於這個主題有興趣的朋友,推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明史 亞洲史 戰爭史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