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心得分享區 (6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林孝庭先生是留美的台灣學者,在近代史領域寫了不少出色的作品,陸續譯成中文引進繁體市場。之前那本《台海‧冷戰‧蔣介石》曾引起我的注意,但因為預算不足先擺一旁,這本蒙友惠贈,於是就趕快來拜讀一下。

作者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放在外交互動,描述從抗戰後到韓戰爆發左右,國府遷台的經過,林孝庭的文筆很清晰,要點式的介紹了每個促成今天海峽兩岸態勢的關節。讀者其實還蠻容易掌握林孝庭想表示的東西。

以下是個人的要點:

1.強權政治就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台灣到底是地位未定還是“中國領土”也只是看哪個符合華府利益。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初在書訊上看到貓頭鷹要出這本《帕德嫩之謎》(The Parthenon Enigma)時,是頗為驚喜。台灣在這方面的書確實是相對少的多,看到這本最近幾年剛在歐美出版,又是頗受好評的作品能引進,翻看內容簡介後,就決定買一本回來拜讀。

 

作者Joan Breton Connelly是美國紐約大學古典學跟藝術史教授,本身也是考古學家。這本書是她在研究帕德嫩神殿後,提出的新論點。Connelly認為,一般傳統的看法:帕德嫩神廟是雅典民主的最高理讚,是希臘理性的最佳代表,只是十八世紀後的歐美學者將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其上的誤解。她建議讀者應該要用“希臘人的眼睛”去觀察跟感受希臘人的文化氛圍,其實雅典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宗教”。

在書中,她先向讀者介紹了雅典的周遭自然環境,讓大家明白其影響,然後又訴說了衛城的前世今生,最後再開始借用希臘悲劇詩人歐里庇德斯的悲劇《厄瑞克透斯》殘篇,重新解讀神廟上最關鍵性的東段橫飾帶,認為這不是雅典人民在泛雅典娜節遊行後,獻給守護神雅典娜新的聖衣,而是活人祭祀的原始宗教行為,是雅典國王厄瑞克透斯無私犧牲女兒的愛國心。Connelly強調,這種集體至上,追求公益不惜一切的精神,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真諦,而不是我們拿了現代人所熟悉的制度而強加其上的那種意義。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主要是將2015年在北大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中所發表的論文集結成冊的專著,主題以討論歐亞大陸在消亡的漢王朝與西羅馬帝國所各自面臨的轉折,參加此次會議的不少都是當代史學名家,發表的論文內容也不少是我感興趣的,於是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

全部總共22篇論文,長短不一,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限於興趣,我也沒有全部都詳閱。目錄可參考連結:http://0rz.tw/kib3P

這邊簡單討論一下個人覺得有意思的幾篇。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美國學者譚凱( Nicolas Tackett )的那本《中國中古門閥大族的消亡》中譯上市後,才忽然想起之前中西推出的這本同樣是漢學家的姜士彬的這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被我放在老家很久,趕快拿出來翻閱。本書的篇幅不大,作者自述也只是想要在“世家大族在唐宋之際消亡”這個長期被忽略的議題上起個頭,算是一本啟蒙讀物。

1.作者使用了“寡頭”這個詞,並不是西方政治史上的那種意義上的寡頭( oligarch),他是用來指代我們常見的“世家、大族、門閥”等,表述魏晉隋唐時對於統治最高階集的壟斷。同時,他又定義了“士”這個詞;姜士彬認為,古代中國雖然對於“士”並沒有法律上的規範跟定義,但在社會上,人們會對於有出仕過的讀書人及其子孫保持敬意,給予特權。中國政治跟其他文明最大的差別就是這種士大夫-官僚的統治與對社會的滲透,他們跟最高頂端的皇室達成了利益的共享,互相給予支持,並利用政策壟斷。

2.跟宋代以後的宗族以後共同財產、祠堂等維繫不同,中古時期的門閥大族倚靠在地方的財富權勢,並編寫族譜來劃定自己的階級身分,這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沒有中斷。地方與世族的連結尤其重要,郡望是一個家族發源地,這是不能輕易割捨的。

3.進入統一帝國後,雖然科舉施行開始改變魏晉以來的壟斷式的選官制度,但這段改變是漫長的,世家大族在這之中依然占盡優勢。尤其是國家開始掌握對世家大族的相對主動權:透過選官任命,長期沒有出仕,任何大族也經不起打擊而沒落,國家也有能力剝奪其身分。這個不明顯但影響深遠的改變,讓這個階級不再能像以前那樣呼風喚雨。但對於其消亡,姜士彬並沒有全面下結論,他只提出了除了前述改變外,還有藩鎮對世族財產的剝奪,印刷術的盛行讓知識普遍化結束了壟斷,族譜在戰亂的散佚等,都讓宋朝以後,不復見過去的世家大族,儘管其子孫或許還有些仍能見於史籍之中。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其實出了一段時間了,最近才有空看。

J.B.Bury比較經典的是他的晚期羅馬史,吉林圖書先出這本有點讓人意外,好消息是其實也有在著手。《希臘史》是他寫的一本教科書,雖然看起來像是外行人亂入,不過卻得到了好評,至今經過多次修訂後,仍是推薦讀物。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為名,中信‧新思推出了美國知名作家Lars Brownworth所撰的《維京傳奇》、《諾曼風雲》跟《拜占庭帝國》,本書是這系列的第二部。之前我先看過了《維京傳奇》,內容符合預期,翻譯也算順暢,對於這本也抱持同樣的想法,可惜,卻讓我失望了。

Brownworth的寫作沒什麼問題,但是譯者不行。且看下面一段:

中文原書:74頁

利奧曾與諾曼人有過交集。雖然令人不快,但他們曾非常接近教皇國,因為利奧竭盡全力取締的買賣聖職的行為而臭名昭著。由於諾曼人實在可氣,利奧拒絕了“征服者”威廉的聯姻請求,以示羞辱。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SIS跟各種恐怖攻擊所賜,關於伊斯蘭的書大量激增,但其實在此之前,相關作品也不算少,甚至包括用穆斯林自己角度來敘說的作品,也早已存在。例如:《當穆斯林發現歐洲》、《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這兩本我都有,但都至今沒看(遮臉)。最近廣場引進了《中斷的天命》吸引了我的目光,查了一下,作者塔米‧安薩里(Tamim Ansary)是阿富汗裔美國人,專欄作家,編寫過教科書,其回憶錄頗受好評,本書也是其代表作。

 

《中斷的天命》的副標題是“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簡單來說,就是有別於過去以歐洲或者是號稱“全球”的方式,把敘事主體跟觀點放在伊斯蘭身上,以此來談伊斯蘭世界是如何走到今日。每個高度發展的文明都會有“我者”與“它者”的自我中心,華夏自稱“中國”,穆斯林崛起後也把自己在兩河流域的國度視為“中央世界”,在這種角度下看待,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但很多人似乎不曾去了解過。

有道是:「屁股決定腦袋。」站在什麼立場,難免就只會用某種觀點思考。有許多衝突跟不解都是因為被侷限了的眼光所造成,同一個事件,會有不同的思維,沒有努力的去破除這種框架,是找不到真正的解決之道。作者嘗試的就是要讓讀者們理解,看待我們原本所“熟悉”的歷史,也能有不一樣的觀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不知道是不是土耳其在拼觀光還是怎樣,前陣子直航開通後,除了旅行書之外,跟該國有關的人文作品也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猶記得幾年前比較有點歷史Sense的,就我所知,也就左岸那本《1683維也納》在撐著。忽然,立緒出了一套三大冊的通史,接著各出版社翻譯引進了好幾本,而且是海峽兩岸一起來。這本《午夜的佩拉皇宮》也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是以近代伊斯坦堡內的一座知名飯店為中心,講述其間發生的相關故事。佩拉皇宮於十九世紀末開張,負責接待搭乘東方快車(Orient Express)前來觀光著政商名流,在這個動盪時代,又是東西交通匯流之地,可以述說的往昔,多如過江之鯽。在遠東,大概只有號稱“魔都”的上海堪差比擬吧。同樣都是在歐洲船堅炮利的衝擊下艱難轉型的古老國度,土耳其從奧斯曼伊斯蘭帝國轉型成民族國家的經歷,華人讀來應該是心有戚戚焉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QW5FUkpTL  

 

 

最早對腓特烈二世有印象是在光榮的遊戲“成吉思汗IV”,那裡面翻譯成了弗雷德里希,不過這沒關係,玩過的都知道當時的第三波翻譯之爛,這個都算正確了。雖然不是主角,但這位德國皇帝卻很搶戲,他擁有連最強主角成吉思汗都讓三分的滿格智力,加上帥氣的頭像,真叫人直問:此乃何許人也,如此強悍!後來看了一部德國拍的紀錄片“Die Deutschen”,雖然對他的一生有了個清晰的了解,但仍嫌不足,見到本書問世,當即買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ykEfteIoL  

以“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為名,中信‧新思推出了美國知名作家Lars Brownworth所撰的《維京傳奇》、《諾曼風雲》跟《拜占庭帝國》。他的書也曾在誠品的外文書區出現過,不過我的英語不好,當時只是稍微上網查一下資料,也就沒有繼續追下去。作者做為美國最夯的播主,其關於拜占庭皇帝的故事擁有忠實的聽眾。不過我個人對於維京人的題材既陌生又感到好奇,也就先看這本作品。

 

自四世紀以後開始的一股歐洲民族大遷移運動,維京人是最後一批影響力巨大的民族。他們給人的印象一向是戴著牛角帽(據說這是虛構的),駕著長船,拿著巨斧四處打家劫舍,燒殺擄掠的“邪惡”面貌。電視劇“維京風雲”看起來裡面的人也都各個凶神惡煞,不是吃素的氁樣。事實上也的確是,歷史上許多記載確實都是一些受害者留下來的,所有關於其暴行的痕跡,還有對他們的恐懼與厭惡。不過今天,我們如果用什麼道德的眼光去看待跟批判這些事情,自然是犯下立場錯置的愚行。是什麼讓原本在斯堪的納維亞安居樂業的人,不得不出海打家劫舍也是一個歷史命題,做為一種求生手段,事實上當時其他人也沒有良善到哪裡去,這些都自不待言。

如果正面思考的話,或許維京人四處活躍,在暴行之外的商貿,在某種程度上也再次活性化了歐洲因為羅馬帝國崩壞後癱瘓的跨區域經濟,在各地建設跟殖民也促進了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當然,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們曾抵達過北美一事,這很難不讓人去想像,如果維京人真的能夠在那邊立足,並把訊息帶回歐洲的話,又會是如何光景。這個話題說下去就會扯太遠,不過作者顯然並不看好這種發展,他明確的指出氣候變化跟後來的黑死病已經中斷了這種拓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VKtGaAgxL  

 

其實我對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一直沒啥好感,儘管我很崇敬霍布斯邦,可能是過去對中國史學界的那種教條主義的厭惡導致的結果吧。不過,當我得知本書即將再版問世時,我還是買來拜讀了。

 

本書是Perry Anderson的寫作計畫中首部曲,原本是四部曲,最後出版了三部,上海人民最早先推出了本書《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跟《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原已年久絕版,最近引進了其新作《新的舊世界》後,就乾脆重版前兩本。這系列是Anderson針對人類歷史從古典時代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研究成果,誠如他自述,這是一篇綜合性的作品,嘗試從一個具連貫性,全面的角度去觀察整個發展。也因此,他承認自己許多資料都是引用別人的著作,因為要做這樣的研究,是不可能方方面面的去深入鑽研,以現在這種資訊爆炸的年代,時間、體力等都不可能允許。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被誤導或有什麼偏差,不過歷史研究本來就是要不斷的成長跟修正,就像Anderson本人也不是教條主義者,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也是會有錯誤,而將之導正則是後輩的責任。出於這樣的態度,讓我很放心的可以閱讀本書。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9072011  

 

西班牙內戰在華文圈也是冷門至極的主題了,大概繁體就麥田早年出過的世界史小專題叢書有一本,還有林達寫的半旅遊文學《帶一本書去西班牙》有還算豐富的介紹。事實上我對於這段歷史的認識都是來自於後者,林達的文筆優美,觀察細膩,已經是準史學作品了。

去年簡體市場一口氣冒出了兩本這個主題的作品,分別是本文要介紹的Slanley G. Payne跟Burnett Bolloten。純就內容詳細度來說,前者是不能跟後者相比的,但坦白講,兩位作者本來就目標不同。Payne與其說是要詳述西班牙內戰,不如說是分析、討論介紹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較進階的作品,而非通史。也因此,本書的篇幅不長,作者按照主題分門別類,快速向讀者呈現了各種見解跟論點。不過,其實Payne還是花些筆墨鋪陳史實,一般讀者看的時候不至於一頭霧水。

雖然我早知道這場內戰並不像一般通說那樣,合法左翼執政對抗反叛法西斯獨裁那樣簡單,可看了本書,這才知道,事實上30的年代西班牙政局混亂程度較之威瑪共和也是絲毫“不遜色”。左右兩派各種作死的節奏,誰也沒認真把真正的法治民主精神放在眼中,只是假著一個軀殼,自行其是。誠如作者所強調,二十世紀意識形態的大戰重要的特色,就是其趕盡殺絕的程度讓人髮指,這場鬥爭已經很難用什麼道德去批判,可能真的要用鮮血換來教訓才能有真正的體悟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112  

 

之前看紐約時報跟經濟學人在介紹這本時,就有密切觀察,雖然之前讀過路德維希那本常常被翻印再版的《拿破崙傳》,不過它的內容頂多就是私人生活加八卦史;另外一本時代文藝的《拿破崙:文治與武功》則正如其副標題,只專講其事業,不分析個人。Andrew Roberts的這大部頭,算是我第一本看完的《拿破崙傳》。

 

拿皇的傳記多如過江之鯽,本書的優勢在於,新,還有可以利用新世紀以後陸續公布的傳主公私信件三千多封。所以說,本書就是基於這些信件加上各式參考文獻及作者親歷事件現場而撰寫。這樣的方式似乎看起來比較能“還原事實”,不過這也只是文本分析的一種,頂多就作者的話比較有根有據而已。而且這種寫法有時候會失去一點流暢感,特別是本書敘述到戰爭的部分,說真的,Roberts這方面的功力不甚佳,他談論了很多細節,但整體大局描述卻很不清晰,更別提那有配跟沒配差不多的地圖(英文原書就如此了,倒不是中文版的錯)Austerlitz會戰我後來乾脆自己去看Wiki,至於關鍵的滑鐵盧,我倒覺得茨威格的描述還比較精彩。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s28576995  

 

唐納德‧卡根(Donald Kagan)是戰後美國希臘史的名家,其四卷本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專著,被公認是最詳盡的研究作品;幾年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了第一卷《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其餘三卷據說也將陸續翻譯。本書是作者聽從建議,專門針對“一般讀者”重新濃縮改寫而成,省去了學術性的研究,以增加可讀性,也讓有興趣的人可以有比較沒壓力的選擇。

 

這場以斯巴達人跟雅典人為主,發生在古典時期的漫長戰爭,讓希臘人在西元前五世紀所締造的黃金時代就此落幕,其箇中原由,是富有教益的故事。在華文圈,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早有中文,幾年前又推出過新的注釋版,相關研究的書,有一本《獨一無二的戰爭》跟以雅典海軍為主體的《海上霸主》(最近剛出繁體版),還不算太寂寞。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342679  

這系列買了一段時間了,不過這本《海洋帝國》直到最近出了繁中,還有作者出了新書,才忽然想起一直沒看。做為“地中海三部曲”,其實是各自獨立的故事,這本所述說的是基督教世界跟如日中天的鄂圖曼帝國在海上的對決:勒班陀海戰的始末。

此役某種程度來說,是土耳其人的“中途島海戰”也不為過,確實,雖然鄂圖曼帝國戰後很快又生出同等規模的艦隊,但損失了的老經驗海員是無法彌補的,伊斯蘭向西地中海擴張的勢頭減緩了,人們至少還要多等數十年才能感受到這股征服浪潮的徹底退卻。但不管怎樣,基督徒的噩夢總算稍微平復,此役在富勒那本巨著《西方世界軍事史》中也有專屬篇幅討論。

這樣的一場戰役是怎樣的開始,Roger Crowley在這本篇幅不長的作品中精彩的向讀者呈現。他的確是個出色的大眾史家,這系列三本書的主題可大可小,但作者都掌握得很好,蠻適合想要享受一段輕鬆不失有趣的歷史故事的讀者。

不過,我個人認為作者值得稱道的是他在故事後面也寓涵了一些意義,本作中,他刻意花了許多篇幅描述基督教世界跟伊斯蘭文明彼此在海上的劫掠行為,無疑的,這造成了雙方平民的苦難。殘酷戰火的背後是多少無辜血淚,Crowley的刻劃讓讀者怵目驚心,或許我們能夠有所借鏡。書中描述那些被抓來充當奴隸槳手的悲慘命運,恰好筆者之前看了一部電影:賓漢(Ben-Hur)中,主角也有類似遭遇,大家可以看看,或許電影忠實的呈現可以讓大家更有印象,畢竟真實世界不是每個人都跟主角一樣幸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2014年,廣西師範大張旗鼓的引進了日本講談社著名的中國史系列,一時間洛陽紙貴,連在台灣都頗為熱銷。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書系請來了當代日本著名的學者擔任主筆,每本書都有自己的風格,亦可當獨立的著作。此外,該出版社沿用了日版的設計風格,質感給人感覺典雅與時尚兼具,而且便於攜帶。台灣商務去年就有風聲也要出版,比較意外的是我原本以為要買簡體譯稿,結果是全部重新翻譯,值得鼓鼓掌。此外,台版有因為敏感問題而不能引進的第十一卷(也就是本書)及第十二卷,比較妙的是推出順序是倒著來,這就不知道是不是行銷手法還是排程關係了。(預計出版到2018)

 

下載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6663115N982c35e7  

 

“日美是否終將一戰”,這是個頗有討論空間,能讓歷史學家賺不少稿費的題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霸權衰退,蘇聯孤立,而日本在太平洋則看起來似乎旭日東昇,而處於另外一端的美國雖然表面上與世無爭,但沒人能忽視其隱藏的實力,兩國是否定會為了太平洋霸權而交戰,眾說紛紜。入江昭做為美國當代頗富盛名的史學家,在這本小書中嘗試用外交體系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

 

大戰讓歐洲國家痛定思痛,渴望建立穩定的外交體系來阻止再次發生類似的悲劇,在“洛迦諾公約”跟“華盛頓會議條約”分別是其產物,是歐美按照其心願重新規範的國際體系。日本做為太平洋難以忽略的地方強權,自然也加入了這個體系,並獲得了相當的重視。而最初東京其實也是相當滿足於這個體系內,而包括中國,也都在範圍內修訂條約,致力取得認同跟新的地位。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905004  

 

本書是北京商務的《古典文明譯叢》所收錄的一本,由最著名的英國古典學家M.I.芬利(M.I.Finley)將自己的講座文章改編而成的小品,內容主要講述民主制在古代(希臘)與現代的一些異同。這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引進,之前同出版社就譯介過《古代世界的政治》(我曾撰寫過心得),此外,他們還有著手更加經典及富影響力的《古代經濟》,相信也將問世。

 

芬利在這本《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中,並非想要單純做教科書式的對比,人類文明的每個時期實施的任何舉措都有其背後脈絡,隨意的模仿只會落的橘逾淮為枳,審慎的探究精神才是我們的目標。作者選擇希臘做為主要討論對象,並非是說民主僅只雅典一家,但我們都知道真正影響後世最深的卻是這個城邦。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getImage (1)

 

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由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編“帝制中國”系列的最終卷。這系列叢書從2007年推出第一本,到2009年全部出齊,由幾位學者分別參與撰寫: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負責秦漢、兩晉南北朝跟隋唐,迪特‧庫恩(Dieter Kuhn)負責宋朝,卜正民負責本書,最後由羅威廉(William T. Rowe)擔綱清朝部分,也就是本書。這系列雖然也都是採取分工制,但在卜正民主編統籌的情況下,有著統一的風格。首先,當然傳統中國政治史為主,社會、文化為輔的寫法不同,也跟劍橋中國史那種各顯神威的大異其趣;這系列按照卜正民自己的說法是:“囊括關於所寫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讓這套書及時反映當代學者研究現狀;按照主題撰寫內文,將這些主題按時間順序展開;要講述改朝換代的歷史,要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

 

坦白說,跟卜正民自己寫的那本《掙扎的帝國》相比,我認為本書比他的水平高出一個檔次吧。同樣是有個中心主題,羅威廉企圖做的是,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不再用傳統史書那種形容清朝是一個停滯的社會,遇上西方歐洲帝國主義慘被欺壓的撰寫手法,且從中國中心轉向內亞,正確的將清朝置於跟鄂圖曼土耳其、沙皇俄國一樣的帝國,詳述漫長時期的轉變,及其參與列強角逐中的不幸失敗。”簡單來說,作者就是在其作品中介紹這些年新清史的種種研究成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這本《掙扎的帝國》是哈佛大學推出的,由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編“帝制中國”系列的明代卷。這系列叢書從2007年推出第一本,到2009年全部出齊,由幾位學者分別參與撰寫: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負責秦漢、兩晉南北朝跟隋唐,迪特‧庫恩(Dieter Kuhn)負責宋朝,卜正民負責本書,最後由羅威廉(William T. Rowe)擔綱清朝部分。這系列雖然也都是採取分工制,但在卜正民主編統籌的情況下,有著統一的風格。首先,當然傳統中國政治史為主,社會、文化為輔的寫法不同,也跟劍橋中國史那種各顯神威的大異其趣;這系列按照卜正民自己的說法是:“囊括關於所寫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讓這套書及時反映當代學者研究現狀;按照主題撰寫內文,將這些主題按時間順序展開;要講述改朝換代的歷史,要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另外,我個人感受深刻的部分則是,比起傳統正史記載,這幾位西方史家更著重的材料是一些筆記跟考古研究成果等的運用。或許這在某些人的感情上難以認同,不過我倒是認為,如果堅持非要看傳統作風讀呂思勉等大家就好,何必選讀或譯介西方漢學作品,之所以如此,不就是想換個思路嗎?

當然這是見仁見智。扯太遠。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