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王伯達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作者了,尤其是在時事經濟這一塊。筆者是在看了他寫的《美元圈套》上留下不錯的印象,跳過《預見未來》,直接買了這本。簡單來說,如果有長期研究經濟或者是關心這塊議題的人,這本小書可能給你的收穫有限。坦白說王伯達倒是沒有給出什麼創見,只是他把一些癥結點整理的有條有理,並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可解決之道而已。但,本書倒還是可以推薦給一些時間相對不充裕,但又想了解這方面的人來閱讀,至少可以省去蒐集資訊的功夫。而且作者文筆不錯,敘事不廢話,說明清晰,一般大眾都能夠懂。只是王伯達說的東西要相信多少,就見仁見智,有待讀者諸君自己去明辨了。


「今天的成功,也可能是明天的失敗之因。」

台灣經濟走到眼前這個地步,過去成功的方法,顯然也埋下了如今困境的源頭。王伯達主張經濟學上的自由競爭理論,認為政府過去運用過多的補貼,造就了榮景,導致國家資源過度投入,內部競爭消耗,相對削弱了對外的抗衡力道,這在大環境需求被人為抬高時還看不出其缺點,一旦蕭條出現,立刻就會暴露無遺;因此,需要放任讓一些無法增加產值的企業淘汰,讓適者生存,才是國家真正發展跟“產業轉型”的正道。讓筆者比較感慨的是,王伯達所指出的台灣困境,跟先前所讀的《戰後歐洲六十年》裡面,有一章針對戰後西德與英國的經濟發展優劣分析中,後者的弱點,顯然非常類似。比起大戰勝利者,日耳曼人在重振企業上,顯然走上不同的方案。雖然戰後歐洲一遍走向“大政府“的浪潮,但他們並不是一昧的讓國家包山包海,尤其是市場這一個區塊。西德政府對於有利的產業固然會給予支持,但對於競爭力下滑的公司也不會手軟的放之被淘汰。好比芬蘭對待Nokia一樣,過度的保護適足以害之。當然,波昂當局也是有配套措施來因應,在此就不多說。

而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正也是王伯達所提出的:“政府應該是裁判,不該兼任球員”。自從共產主義經濟徹底崩潰以來,人們就已經覺悟到計畫經濟的天真跟悖逆人性之處,而任何違反這個原則的,都不可能長久。政府不可能神通廣大,也不該去企圖預測市場趨勢,它所需要做的,是在“適當”的時機出來“錦上添花”即可。

然而,誠如馬克思所主張的,任何經濟學都必須是包含政治,撇開這個,就會只是空談。放任企業在市場競爭固然是學理上理所當然的常識,但在政治上,卻往往會變成“不顧百姓死活”的一種“暴政”。尤其是當民眾並沒有建立起共識時。正如,歐盟對於歐洲農民那違背常理的補貼政策一樣,難道各國政府的財長都是豬頭嗎?不,這已經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了。

所以,雖然王伯達所提出來的問題確實是切中了時局的癥結,但台灣要改革,在政治上要改變的地方恐怕才是更迫切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