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7309169  

 

這套巨著去年就讀完了,不過有沒有看懂是一回事,熟不熟又是一回事,
S.E.Finer的《統治史》就算單看冊數跟字數也夠驚人的了.....

先簡單的分享一下好了。

這套《統治史》,顧名思義,就是作者針對於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政府進行分析及評價的一個嘗試。而Finer也不是隨意的,毫無標準的評比。他開出了一個框架,並定義每個要件(政體形式、執政能力、合法性基礎及制約力量),然後再來討論。此外,對於能夠被本書選中列入討論的政體也必須是:重要而強大,次之是原型意義的再來是多少有革新跟明顯變異的。舉例來說,中國被選上討論的就是秦漢、隋唐跟明清,宋朝在各方面都只是沿襲前朝,就不被討論了。或許多少有人會對此有意見,但至少作者在前言說明中有明白的表示了理由,而並非單純的偏見。

讀罷整套書,筆者對於Finer最佩服的地方,除了其淵博的學識外,當然是他眼光之遠大。綜觀這人類歷史上下五千年,在討論每個區域的各種政體,不管是不是其專攻,都能利用有限材料做出令人信服的評論,而其略帶幽默跟鋒利的語調無疑更讓人讀的津津有味。就像是他在討論羅馬共和國時直言:「不要被他的偉大事業所欺騙,單純看晚年的歷史就會發現羅馬跟那些香蕉共和國沒什麼差異....軍閥寡頭派系林立,腐敗及爭奪最高權位而惡鬥....」著實令我掩卷苦笑。

隨著本書的“遠”角度去看人類史上的各個政體,最大的感觸莫過於,如同本書序言撰寫人趙鼎新所總結的:「任何一個成功的政治建構的條件必將隨時間而消逝,而人們終將會利用此政體中的特性去為自己或同派系謀求私利,從而使原本運轉良好的制度走向低效跟腐敗。」這就是曹丕所感嘆的“世上無不亡之國”。而筆者自己另外的感覺是,每個政體的建構條件也都是受制約於環境,一旦有所改變,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原本成功的也會質變成失敗。就拿希臘的眾城邦來說,小國寡民才能夠輪流任職操作政府,達到“民主”;一旦國家擴張,要大規模的達到原本的體制就當時的科技不允許,現在也不可能,那麼,面對外來的帝國威脅時,城邦進與退之間都變成了死路。同例子可以討論的就是羅馬,當然不斷的吸納擴張成為地中海的霸主時,就無法維持一個城邦的體制,勢必要有所更張,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政治實驗直到拜占庭的誕生。(希臘化時代的亞該亞聯盟等嘗試組成“邦聯”或許也是一種方法,可惜被打斷了。)

而這個感想延伸出來的是,有些成功的經驗跟要件,是無法複製的。威尼斯是個寡頭體制,又是老人政治,他們利用家族之間既政爭又調和的方式來運作平衡(不可以辱罵惡鬥),同時在既定憲法中規畫出所有參政人的出路,培養所有貴族守法(遊戲規則)跟責任感(珍惜自己的玩具)的精神,並要求上層階級必須照料貧民使之不至於挺而走險,彼得拉克評價說:「建造在大理石上的城市雖然堅固,但是建立在城市和諧之上的會更加牢不可破。」不過,從上述的要件中,我們是否看到有什麼可以成為普世學習的嗎?或許有,但這肯定不是威尼斯獨有的那個。

相對於此,失敗倒是比較容易借鑑。世界史上大概很難找到比波蘭共和國更加讓人目瞪口呆的議會政治:「...大貴族們通過了一項政治自殺--自由否決,也就是所有席次必須平等,而且都有否決跟解散議會的權力。這樣的結果是議事完全癱瘓,而且任何有心人都可以以此來進行私人的惡鬥,秩序馬上瓦解,其他國家也可以輕易的干涉其內政.....」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虎視眈眈的普、奧、俄很快就把該國狼吞虎嚥乾淨。相信這應該要被列入經典的教訓範例中吧。

Finer比較可惜的是,這套《統治史》他還來不及寫完就與世長辭,我們看不到他對於二十世紀之後劇變的評論,以及一個總結,但這並不損及已經寫就部分的偉大。

華東師範將這三巨冊出版無疑是華文界一大福音,雖然第一冊當初先行出版是備受惡評,至少及時修正了並重新再出發,才沒浪費了這個選題。譯者共有兩位,基本上都有達意,是可以接受的。而精裝跟紙質印刷都沒有“辜負”其價格。


總而言之,本書是對於政治史深感興趣的人床頭都該有一本的經典。它也是筆者第一套在上面畫重點、插標籤紙、寫眉批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