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871

2021 年的第一款完工!
Iataleri 這款四號H型也真的是老古董了,Scalemates 上面說它發行時間是1983年!更早應該追溯到1974年吧!
這款感覺台灣有很多存貨的樣子,露天還有不少賣家,之前也看到中古有人在拋售。其實我本想買它比較新的6486,不過已經絕版了。上水管看一下開箱,差別主要就是板件顏色改成灰色,履帶更換跟增加蝕刻片,其餘不變。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getImage

 

 

列寧能夠在眾多活動家中出頭無它,比人狠,比人夠冷酷,死硬的堅持自己的信仰,口才文筆俱佳保證鬥到你不想跟他玩為止。他的政治理念讓同志們都覺得他瘋了,但恰好正是大家把權力賦予了此人。不過就個人感覺至少列寧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史達林那套多半不是其想見的。作者說若非如此,他也就不用把那些老同志都殺了滅口。一位美國記者記載了他訪問俄國農民關於政治的答案:我們當然是要共和國啦,可是也要一位好的沙皇來管理!顯然克倫斯基德不配位,列寧眾望所歸。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33

伊恩‧克肖( Ian Kershaw )的《希特勒傳》在學術圈內也是公認的四部名作之一,與之齊名的是Konrad Heiden,目前沒有中譯本;Alan Bullock,聯經有出過一本跟史達林一起的比較列傳;Joachim Fest,人民文學出版社有節譯本。而這部作品最早的版本是兩卷本,因為充斥著作者的各種注釋與學術引用,所以他後來又推出了針對大眾的「瘦身版」,也就是本書;這兩個版本都有引進,但兩卷本的譯本風評不佳,於是我做出了選擇。其實我也有買了單卷的英文版,對比了一下,中譯本雖然是精裝,但去掉了地圖跟彩圖,反而顯得簡陋,而整體設計也很難讓人感受這是部經典之作。

 

作者對我來說已經不算陌生,有幸已經拜讀了他在《企鵝歐洲史》所撰寫的《地獄之行》,還有另外一本《命運攸關的抉擇》,也都是不令人失望的史學名著。克肖的文筆流暢,敘事簡潔,而且以冷靜理性但又略帶嘲諷地批判態度來撰寫,向來可以給予讀者很好的閱讀體驗。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俄國革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實驗」,不論結果如何,這的確是事實,它經歷了漫長的二十世紀,以成千上萬人的性命為代價。現在批評當年的選擇是一種後見之明,誠如知名英國左翼史家霍布斯邦(E. Hobsbawm)所言:「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揮之不去」,當時的社會環境的確是革命的溫床,對馬克思描繪的圖景充滿幻想的人們多如過江之鯽,即便在1917-18年之際沒有爆發,遲早還是會有人嘗試進行這個實驗,直到他們發現這是場昂貴的失敗為止。

 

2017年是這場大實驗的百年祭,立緒文化趁著這個機會引進了這本《重返革命現場》,我關注了一段時間,最近才買回來看完,確實是不錯的佳作。作者海倫.雷帕波特(Helen Rappaport)精通俄語,專注於研究維多利亞時期跟俄國革命,著作甚豐。本書是她網羅了在那場重要政治實驗發生的當下,居於現場的眾多外國使節與其家屬,還有記者等的回憶錄、日記、手札等各種資料,編織而成的親歷者見證。像這樣的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能夠提供許多不一樣的視角,來觀察整個事件的發展。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577048

 

蘇德戰場雖然是後來被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把觀察限縮在主要交戰國的框架內,會發現它不論是在規模、戰場範圍、動員人口跟死傷總數都是數一數二,幾乎很難再找到同等水平的類比對象(當然也希望不要再有)。而在這場戰爭中,裝甲兵器的運用則是雙方最主要的決勝關鍵。入侵者企圖以這種新式戰術的機動跟突破性打一場速戰速決的交鋒,而防禦方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倒打一把,最終逆轉取勝。這本書跟其他相同主題的差異即在於,作者羅伯特‧A. 福爾奇克(Robert Forczyk)把重心放在這兩邊是如何此消彼長的反轉過程,從以往較少被討論的科研發展方向、後勤影響等角度去試圖給出解答。福爾奇克在知名的軍武出版商魚鷹社(Osprey)著作甚豐,範圍頗廣,但從其過往曾在裝甲師任官的經驗來看,本書可能是其得意之作。個人對於坦克的喜好,這本書在剛推出的時候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翻過後覺得不錯,等到一有特價就立刻入手閱畢,果然不失所望。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9551576

1913,是英國史家霍布斯邦筆下,「漫長的十九世紀」的最後歲月,跟25年後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氣氛相比,當時的人們儘管能感受到列強之間的對立,但還是很難想像彼此之間會大打出手。也因此,當事件真正發生之後,其原因也就成為人們熱烈思考的命題,它養活了許多歷史學家,成為餬口的重要工具。本書作者查爾斯‧埃默森(Charles Emmerson) 並無意在這上面繼續添磚添瓦,他所做的只是,告訴讀者在這個大戰前夕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光景。

 

那其實是一個對我們來說不難想像的光景。以歐洲為中心的工業資本主義跟全球化的世界,除了科技上還沒百年後的當代人那樣進步外(但一些想像已經存在),很多觀念與生活方式,以及面對的社會問題等其實都可以找到影子。作者依照各大洲的每個城市進行一場巡禮,從中我們可以一一品味不同的差別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674294

科普作,實際上是西晉史,配合仇鹿鳴老師的作品效果更加。

 

魏晉是對秦漢體制的復興,類似查士丁尼的再征服,不過歷史證明了有些殘跡只能被緬懷或掃除,要大破才能大立。歐洲跟華夏同時崩解,但後者能夠再重建而前者不能,造成這種現象的共性很多,但最大的差異在於羅馬的教皇這個精神的領袖也想把人間的肉體管起來的野心,兩元權力的鬥爭讓其餘小勢力有在夾縫求生的機會。如果說教廷能夠跟哈里發一樣政教合一,或者說,佛教還是什麼宗教也在華夏取得了類似教皇的地位的話,歷史都會大不相同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8080

盒子已經有點破損了...改天再黏好

 

這個其實是3/4是俺家娘子做的,我負責收尾最後的履帶。
先請各位聽一段故事。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33644578

論十九世紀中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我會投普法戰爭一票,因為它,中歐誕生了新的強國,並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內,成為舊歐洲動盪的根源。兩次大戰雖然未必德國都是元凶,但少了這個國家歷史走向肯定大不相同。不過,這場戰爭就後世的眼光看來,卻帶有一種必然性。德意志民族主義的統一聲浪勢不可擋,而法國斷不會輕易容忍此事發生,解決的方法只有按照俾斯麥說的「鐵與血」。

 

就我所知,普法戰爭向來是被包括在德國統一的環節中或者是俾斯麥的個人傳記中討論,做為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成為專著在華文圈中幾乎沒有,這本《普法戰爭》算是目前唯一的選擇。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2310777

這不是一本戰史意義上的傳記,是主要著重於隆美爾跟希特勒之間的「愛恨糾葛」的作品。

總的來說,作者認為這位名將並非盲目崇拜元首,當他發現納粹的邪惡行徑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時,便選擇了不服從來明志。但隆美爾並不支持用武力刺殺來完成目的,作者認為他的計畫是向盟軍開放邊境取得和平以對抗紅軍,但不幸的一場意外讓傳主受傷最終720爆發後只好含恨而終。

這個說法很有趣,雖然可行性有點令人懷疑,但如果成真的話歐洲史會怎麼走?另外,如果諾曼底登陸失敗後,又是怎麼一個光景?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680428

 

算是比較通俗的作品。先帶讀者跑一遍史實,然後再討論一些細項過程與分析。研究中原王朝的外交史,通常要先去掉很多刻板印象,也要避免套用現代概念,才能接近“原貌”。

 

唐朝本身是經歷胡漢融合之後誕生的產物,在與諸民族互動上較能「能屈能伸」;對於邊境的控制的策略,可以拿來與《羅馬帝國的大戰略》中描述的”朱利烏斯-克勞迪體系”做對比,會發現其實古今中外的帝國採用的策略都有一種大同小異的感覺。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714263

太平洋戰爭這個主題在華人書市一直不算冷門的題材,去年(2019)好萊塢上映了電影〈決戰中途島〉,無獨有偶,繁簡體先後也各推了同名的《珍珠港》作品,燎原出版的那本是日本作家半藤一利,中信新思的則是美國作家克莱格·尼爾森,剛好呈現了對立雙方各自的觀點,也是讀者的福音。不過這兩本書都是以開戰點「珍珠港事變」為中心的作品,關於整場美、日的衝突,就需要更長的篇幅來述說,中信新思在今年繼續出擊,推出了這套「太平洋戰爭三部曲」,而本書《燃燒的大洋》則是首部。

 

 

作者伊恩·托爾(Ian W. Toll)真正的成名作是部談美國海軍崛起的書,同樣由新思出版的《六艦》,不過這個主題相對冷門,比較沒引起華文讀者的重視。但這三部曲我相信,就不該被忽略了。長期以來,個人覺得戰史比起一般的歷史對普通讀者來說,是更難接近的部分。要如何在文字上使人理解整場戰爭的因由,參與人物的背景,然後結合部隊番號跟地圖上面的地名與事件發生經過,編織成一段雅俗共賞的述說,並不是容易的工作。不過我相信托爾做到了。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5253

虎式看來看去還是選田宮的保險,網路上有款便宜的就買了,來當鎮長之前完成的三輛四號H型的排長車吧!

 

125252

開箱!板件不多!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6799454

 

 

作者在書中說的一段話讓人感觸很深,他說,坐在書桌前喝著咖啡,閱讀著軍事讀物的人,是沒資格評論戰爭的,他們永遠不可能真正感受到那種殘酷的面貌。

近年來,依靠著科技特效,許多反戰影視讓身處和平時代的人們多少能感知到戰爭的殘酷性。
但這還不夠的。
在蘇德戰線上,那邊的交戰雙方完全退化到前工業時代的野蠻層次,無視日內瓦公約的各種殺戮,在作者筆下細膩詳實的描述使人讀起來毛骨悚然,心中又萬分沉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當作者跟他的戰友撤退到了西線被盟軍俘虜後,英、美士兵本想故意降低待遇水平來加以羞辱,誰知道這些跟他們所遭受過的經歷比起來還是「幸福」太多,不但不以為意,還樂在其中,讓這些盟軍大兵百思不得其解。從戰爭地獄走一遭,和平世間的所有事都是天堂了。

美軍要有這種感受可能在太平洋戰場上吧,那邊的日本人也是用中世紀的思維在打仗。

2020年是個不平凡的一年。但願人們不會忘記75年前的教訓,把戰爭當作電腦桌前的遊戲。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浦洛基確實會說故事,把一場枯燥的國際會議說的有聲有色。


以前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總把雅爾達說成出賣盟友的秘會,痛斥三巨頭冷血無情。但這只是一種政治詞彙,在某些人看來是「無能者的吠叫」。畢竟,政治就是權力者的鬥爭,國際就是放大版。以波蘭來說,當紅軍踏進其領土之後,就決定了該國之命運,邱吉爾、羅斯福再怎樣,也很難撼動史達林的意志,更沒條件說嘴。在拉攏蘇聯對日作戰的重大戰略利益前面,羅斯福儘管良心不安,也無法全力捍衛中國的立場。事實上,蔣光頭自己也沒啥力量跟史達林談條件就是。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