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鎮長讀羅馬史 (1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6年,NETFLIX拍了這部六集的半紀錄半劇集的“羅馬帝國:血之王朝”(官方譯法),講述康茂德這位跟其父奧勒留意外“有名”的悲情皇帝。

這樣形容他,多少流露出同情的立場。事實上當他被那位知名的吉朋選為《羅馬帝國衰亡史》開始敘述那漫長末路的開端皇帝之後,康茂德似乎就很難翻身了。除此之外,過去曾拍過的電影中,最知名的“神鬼戰士”(Gladiator)中,那個注定當反派的年輕人,在Joaquin Phoenix這位我看來帶著一點邪氣的演員詮釋下,顯得又帶著一點悲劇性(他拿到砍了父親的半身像後哭著擁抱的橋段很經典啊)。無疑的,這部片的成功更加加深了人們對康茂德的負面觀感。不過,其實也沒想要替康茂德翻案之類的意思,畢竟他十三年的統治最終結果確實是失敗的。至少我們在一千多年之後回顧這段歷史,或許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評論,而NETFLIX在這部劇中就是如此嘗試。

在歷任羅馬皇帝中,康茂德事實上並不孤單,尼祿、卡拉卡拉的境遇跟下場都與他相似。

這是這頂金色桂冠帶來的悲劇。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決定性的勝利,無疑的,是歐洲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如果不曾發生,我們很難預料世界史會有怎樣的走向。因此,它怎麼興起,有什麼樣的影響,是一個吸引人的主題。之前在豆瓣看到這本《基督教的興起》備受好評,於是便找來一看,果然不負所望。

 

作者Rodney Stark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跟比較宗教學家,他針對於基督教的興起這個議題,嘗試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手法,搭配考古跟歷史文獻,然後嚴謹的推論出其前因後果。作者最大膽的地方,是他參考了許多現代社會跟宗教的互動,以此來反推一千多年可能發生過的事情。誠然,如果讀者相信人性跟行為的模式基本上不會因為時間而有太大的改變的話,在適當的證據跟邏輯推論下,確實也可以給出一個答案。不過對於傳統史學家來說可能就比較難以接受,所以有時看這本書的評價也頗兩極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開始了“羅馬衰亡”的討論後,它就變成了一個難以終結的議題。Bryan Ward-Perkin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統計了後人分析帝國崩潰的原因不下兩百多種(就不知道有沒有把他自己的也算進去),看看有多少學者是靠這個吃飯。這次中信新思引進了近幾年頗受好評的Peter Heather及其“羅馬史詩三部曲”,也是可以想像的。*1

作者英姿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asiliosb  

 

 

不知道為什麼,拜占庭一直給人或許文化很昌盛,但是卻積弱不振的錯誤印象,最近看了《戰爭事典》第七跟十三期的介紹(出版商很不夠意思的一文兩拆),於是借花獻佛跟大家分享一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SP+RH+sQL  

 

 

這本被翻譯作《羅馬新史》的一級史書,是生活在五世紀的東羅馬(拜占庭)作家Zosimos編撰的史書,殘留下的篇幅不算長,但主要的部分都在。作者是被稱之為最後的多神教史家(抱歉我不喜歡“異教”這個詞),他對於當時盛行的基督教甚為敵視,在這本著作中,他開宗明義表示想寫一本說明羅馬之所以衰弱的作品,並將之歸因於這個新興宗教。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算是吉朋的先驅吧,雖然他說的那些原因在今天的眼光看來只能當作某些神祕主義看待,或者過於偏頗了。Zosimos的生平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他當過財務相關的官員,可能是雄辯家,說起來,古代的史學家總是那麼的寂寞,紀錄的別人的事情卻無法讓人知道自己的生平。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452188  s28477499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這部《羅馬帝國的大戰略》,之前出版了二十週年紀念版,作者宣稱有修訂,鑒於中文版翻譯差強人意,我就衝了一本英文版來對照著看。確實Luttwak沒有唬弄人,他在本文主旨不變的情況下加入了一些新的註釋,研究成果跟一篇回應這些年來人們對他作品的評論。

先談談新版序言,就整個事態看來,原作者Luttwak是戰略研究學者,不是歷史學家,他寫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算是有點侵踏歷史學的門戶,雖然當時似乎是沒有任何羅馬史研究者做過這塊。但我想以學術界的封閉性來說,肯定是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彈,除非這本書真的一無是處,正所謂不招人妒是庸才嘛。

感覺上 Luttwak 對於這些學者的攻擊是有點嗤之以鼻(也可能是我理解錯啦),他認為自己的分析是一種宏觀”(Grand)描述,這是一種整體的長期觀察所做出的結論,而那些反駁跟攻擊他的卻總是糾結在一些支微末節上,這使他感到無奈。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1TzaKNXZHL  

華文著作裡面,關於迦太基的專著,就我所知,之前只有遠流出的日本人寫的《黃金迷城迦太基》,薄薄的一本,始終沒啥勁去看。麥田有一本漢尼拔的傳記,可惜翻譯不怎樣。之前在三民看到這本《迦太基必須毀滅》(Carthage must be Destroyed)的原文,看Goodread風評不差,但對英文沒啥信心就沒買,後來得知社科甲骨文要翻譯,等一出就立馬搶了本先睹為快。

 

說真的,迦太基算是上古文明中相當不幸的一個。究其淵遠跟文化,深度跟廣度都是當時地中海的佼佼者,但後來跟羅馬爭奪霸權失敗,結果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從地圖上抹去,歷史也被毀壞,甚至還被黑的閃閃發亮,後來一兩千年都是被視為“野蠻”的代名詞,實在是千古奇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tImage  

 

自從知道《羅馬浴場》的作者山崎萬里有新作問世,就一直想看,不過東立拖了老半天,終於生出了這本《大師‧普林尼》,也算功德無量啦,這本不好翻啊。(而且越來越貴了....作者在書中自稱,這本不再走搞笑路線,要一本正經,還找了一位擅長畫背景的漫畫家協助她繪製精美的羅馬風景,算是誠意之作。

 

不過坦白說,這本漫畫比較粉絲路線啦。故事是以普林尼對於大自然的探險為主,描述他觀察當時的一切,根據“博物誌”傳達了很多有趣的東西,但如果對這無感的人大概翻幾頁就想睡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IMAG0054  

閱讀了一段時間的羅馬史後,時不時在許多著作中看到學者提起《羅馬革命》,特別是中國許多研究者都大力推崇,心久仰之,不惜從海外購了一本原文回來膜拜。對,膜拜而已。我的語文能力實在太差,越級打怪真的太不自量力。

後來看到北京商務推出“古典文明譯叢”,書目中有這本書,實在心喜若狂,待一出版後,就立刻購入一睹為快。

 

羅納德‧塞姆(Ronald Syme),出生在紐西蘭,後來在牛津大學任教,於1939年戰雲密布的時候推出了這本《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照義大利古典學者莫里米亞諾(A.D.Momigliano)所說,因為其內容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顯然有些敏感,所以這本大做開始時並不怎麼被待見,要到戰後才開始發光發熱。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中有提,後來查有簡體版就買了一本放著。前年吧,台灣又出了陳太乙的新譯本,翻了一下精美設計的書,看優美的翻譯跟貼心的插圖,甚至還有名詞解說,這樣誠意滿滿,不買真是對不起良心,然後毫不猶豫把另外一個版本給扔到腦後了。(很久以前台灣光復書局也翻譯過一次,但那太久遠了)

關於尤瑟娜這本《哈德良回憶錄》,著名的英國羅馬史家 Ronald Syme用一言替她蓋棺定論:「這不是歷史小說(historical fiction)而是虛擬的歷史(fiction history),與《奧古斯都史》類似。」*1我想這應該是小說家所能得最好的評價了。

哈德良這位皇帝,最近幾年也許台灣會比較多人認識,如果看過那套《羅馬浴場》,或者是阿部寬的電影版,當然,很多人應該對於東方臉孔的羅馬人感到噴飯。撇開這不談,在尤瑟娜筆下的哈德良,是個有血有肉,充滿人性的帝王。特別是,書中假設這是寫給被立為“儲君”的馬可‧奧勒留,一本類似唐太宗的《帝範》的作品,所以,哈德良是要把他為君的心路歷程傳承下去,因此並不保留而直率的寫出點滴,有他一怒之下刺瞎筆記官的憤怒,老病痛苦想要自殺的陰暗,面對陰謀跟官場險惡的冷靜,還有對帝國統治的心得。說真的,我沒什麼文學品味,尤瑟娜花了很多筆墨細細描述哈德良心境的部分讓我昏昏欲睡,只有講到國政大事時才能精神一振。這多少有點對不起她。

陳太乙的譯筆沒有話說,雖然可能有人覺得他翻的太文謅謅,有失帝王風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22902007.jpg  

 

之前讀完《腐敗與羅馬帝國的衰弱》一書後,忽然想到了這本《非常三百年》,於是又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主要我是覺得這兩本書的一些觀點頗相輔相成。前者資料整理的很好,而且論點清晰,但欠卻一個體系描繪;後者的脈絡不錯,但是沒有個非常強而有力的觀點。這兩本合一塊,倒是互補缺點了。


《非常三百年》這個中文書名取的有點俗氣,沒辦法,原出版社主要是以文學暢銷書居多,肯引進這本算是讓人意外。雖然Adrian Goldsworthy在歐美也是本身也是暢銷的作家更勝一個學者,這是他第一本中文翻譯的作品。事實上作者寫更多的是羅馬軍事史,諸如:《Roman Warfare》、《The Punic Wars》、《Cannae》等,最近的兩本是《Caesar》跟《Augustus》,已經被引進簡體市場即將出版。他的文筆很好,資料整理的不錯,但坦白說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1PA-8TLt6L  

 

這個出版社會出這樣主題的書,當初看到時是頗有疑慮的。不過仔細翻翻內容發現,其實只是“政治正確”的選題下的產物,本身是不是羅馬沒有什麼關係,不過這個譯者讓我有點想先讀讀看其作品,因為他還接手了號稱“二十世紀最好的羅馬史家”的R.Syme經典《羅馬革命》(已出版)的翻譯。幸好,沒讓我失望,看來是可以期待。

羅馬衰亡是個複雜的主題,它是讓很多史家有了口飯吃的好話題,Bryan Ward-Perkin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統計了後人分析帝國崩潰的原因不下兩百多種(就不知道有沒有把他自己的也算進去),實在也夠驚人了。不過,再怎麼樣去探討,人世間的苦難也就那幾樣,分幾個大類不外乎政治、社會、經濟、天災、人禍等等。而這類書後來也發展出套路方式:先把前人的結論拿出來講一講,然後否定掉,最後再拿出自己的理論。

這本《腐敗與羅馬帝國的衰弱》也差不多如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FWR+PTWiL  

 

一開始以為只是出版社重印,後來人家提醒才發現譯者不同。

舊版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譯作了,當時還是用俄文翻譯,法文修訂;新版改採法文的孟德斯鳩全集,輔佐其他同語言的版本,這次包括一些孟氏的註腳都有翻譯,還有一些沒被他寫進去的片段跟一篇短文〈論羅馬人的宗教政策〉,算是誠意十足。

當然,重點還是譯文品質,跟舊版相比算是比較口語化,可讀性略高,不過還是可以發現有兩邊都譯的不怎樣的地方。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P6jLr9bqL  

 

這幾年,華文界關於希臘羅馬這些古典西方的書籍有增加的趨勢,不過關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各個行省的介紹書籍還是欠缺。格致當初出這本《羅馬世界》的時候,翻閱一下發現正是這個主題的作品,就立馬買了,最近讀完,卻是大感失望。

老問題,還是翻譯。

這個譯者我查不出背景,書中也沒介紹。《羅馬世界》是從法文書翻譯過來,雖然是舊書,感覺原作不差,就我能看懂的地方,作者沙波(Victor Chapot)也頗有見地,可惜這譯筆只能讓人淚如雨下。平鋪直敘的部分還可以,作者一賣弄文筆就不知所云。在此我忽然想到,有些專業書都會想找學者來翻譯,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通常死穴都是如上所述的情況。看來要看懂書是一回事,翻譯又是一回事,不然就是要找原作文筆不好的吧..(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最近《軍神榮耀》出了第六集,加上前一集剛好是最經典的坎奈(坎尼)之戰,就順便複習一下這本《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談個題外話《軍神榮耀》真的是不錯的歷史漫畫,作者的考證差不多可以當小戰史來看了。可惜青文的編輯有點糟,會讀日文的還是花錢買日版吧。

在歷史上,漢尼拔的名氣高於西庇阿(西比奧),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後者究竟只是學生而已,沒有前者就很難在歷史上這樣登場。是的,漢尼拔確實改變了地中海的歷史進程,不論是對羅馬或者是對迦太基都是如此。Tenny Frank在他的《羅馬帝國主義》曾下一個論斷:「沒有漢尼拔挑起第二次布匿克戰爭,這兩個國家並沒有非要拼個你死我活的理由,應該是會找到共存之道。」基本上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它可以再深入解釋。羅馬早期的擴張其實並不脫本書作者指出的希臘化世界的“大遊戲”的方式,挖出這個城市有跳出這種規則潛力的是漢尼拔,否則,儘管我也認為第二次布匿克戰爭在羅馬當初趁火打劫奪走薩丁尼亞後就注定會爆發,但如果沒有漢尼拔的折騰,元老院並不會對迦太基恨之入骨,欲拔之而後快。迦太基正常來說是打不贏戰爭的,或許被擊敗後拔掉武裝成為純商業國家乖乖當人家的金雞母,也許可以存活更久,只要別自尋死路。所以,順著這個思路來講,漢尼拔或者說,他們巴卡家族確實對羅馬或迦太基都是一個詛咒吧....


O`Connell有提過,漢尼拔在羅馬開始干涉他在西班牙的時候,就計劃入侵義大利本土是否為必要。他認為當時儘管元老院已經派人去警告,但事實上羅馬當時應該是騰不出手(暫時)遠征伊比利,或至少這是比較沒那麼緊急的,漢尼拔大可不必這樣冒險。當然,在認為戰爭早晚爆發的時候,決定把火燒在敵人家是符合兵法上的要旨,但漢尼拔在欠缺跟本土的聯繫的情況下強行發動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自行其事的把祖國拉下水,被政敵指責為任性的軍閥也不為過。而且,迦太基本身也不是走那種征服路線,他們的帝國主義應該比較偏純霸權,把你打趴就好。當然,這樣的政策針對羅馬是不行的,元老院是只跟敗者談判(我們並不知道真的被逼到絕境會如何,但就史實來說),關於這點,不論是漢尼拔或者迦太基都沒有看透。前者的大戰略就是要瓦解拉丁聯盟徹底讓羅馬打不下去認輸,後者甚至只想像其他希臘化國家那樣打贏幾場決定性會戰就能逼上談判桌。以歷史的後見之明來講,兩個當然都錯了,只是迦太基這種投機性的想法,讓漢尼拔的賭本少到不能再少,連最後翻盤的機會都沒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fZnrg-chL  

這是Tenny Frank的第二部著作的中譯,前一本也是屬於上海三聯人文經典書系推出的《羅馬帝國主義》,雖然難逃歌頌羅馬的嫌疑,但仍不失為詳述上古外交史的名作,譯筆也尚可。基於此,本書一推出後,就立馬買下,雖然拖到現在才看完,但說真的,非常失望。

不是內容,是譯筆。

本書譯者兩位:王桂玲、楊金龍,稍微查了一下,只查到前者是山東煙台大學法學院講師,也寫過不少古羅馬的論文,但這譯筆只能說,我看原文都可能懂比較多。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427132  

 

讀魏晉南北朝史,大家都知道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等前輩,儘管他們的觀點已經不再“新穎”,但我們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能看得如此之遠。他們的著作雖然經典,但並不算好讀。大家想想,如果把它翻譯成英文後,讓一位只讀過通史程度的外國人看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讀這本《歐洲文明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大概就這種感受吧。

本書作者Alfons Dopsch是二十世紀初的奧地利中世紀研究學者,本書是其成名之作。其主要觀點在今日看來早已經被學界認同並吸收,似乎不再“新穎”,但這足以證明其地位。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285984  

 

之前讀過本書作者羅三洋翻譯的《哥特史》,雖然譯文不無問題,但當時對他在中國記載中的匈奴跟歐洲出現的匈人之間關係的討論,頗有自己的見解而印象深刻。最近他把自己寫過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修訂後再版,就買了一本回來看看。

歐洲的民族在上古時代一直保持著流動的狀態,遠古希臘也曾因為一次遷徙造成文明更替。羅三洋在本書則把焦點放在羅馬共和末之後日耳曼民族的動態上,這是個長久的問題,在三世紀後達到高潮,六、七世紀後才漸漸結束。

基本上,本書的風格比較偏向之前很流行的說書風,作者在前言說他已經修正了原本很多的口語,但我還是看的出一些痕跡。不過他本人曾放過洋,寫這本書時引用了不少外文資料,至少比某些從頭到尾都抄中國國內翻譯的書來做成灑尿牛丸的強。只是不知道是誰的意見,把羅三洋引用的書目都翻譯成中文....沒引進的是要怎麼去查原文書名?真是太天才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bert Graves 英國知名的歷史小說家,許多年前其作品仿羅馬皇帝克勞狄自傳而寫的《I,Claudius》被改編成電視劇,曾廣受好評。最近重慶出版社將之引進,編成了三部曲,因應銷售策略取了不太相關的“羅馬帝國興亡史”的系列名跟書名:《羅馬帝國-神的統治》、《最後的執政官》跟《列王之傳》。光看書名應該還是看不出所以然,總之,除了第二本是以查士丁尼時代的名將貝利薩流為主角外,其餘兩部說的都是克勞狄。而最近Total War:Attila出了貝利薩流的DLC,於是我就選了《最後的執政官》先來看起。

說真的,出版社願意引進這樣冷門的書是很感人,但是既然都已經花了錢,為什麼不能再多用點心呢?先說翻譯好了,這個譯者光是語句不通順,前言不對後語就算了,連個奧古斯都,查士丁尼的頭銜都可以譯成國王我也甘拜下風了,更別提裡面的幣值還出現“美分”、“便士”,搞得我不知道是作者亂搞還是譯者瞎翻了。更別提那種萬年出現的“玉米”,哥倫布之前你在舊大陸找出來給我瞧瞧啦(翻桌)。當然,會搞成這樣編輯也是難辭其咎。錯漏字這些就都不說了....

對其他兩本我也不期不待,雖然還是會含淚買。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津拜占庭史》跟之前介紹的《牛津古羅馬史》是同一系列的,同樣是邀請同領域的各個學者來一起編撰,不過這本較略為不同的是主編者的存在感鮮明。主線是敘述拜占庭國家政治史的,每章後面再穿插些補充時代背景的社會、經濟跟文化的論述,是個不錯的作法。不過,如果說是缺點的話,那就是本書一樣的,廣而不深,頗多東西都是點到為止,比起古羅馬史有一章節讓我稱道,這本就還好,大概就附圖比較多。

另外要批評的是這本書的翻譯吧....顯然也是教授帶著學生的共同創作,領頭的是頗具聲明的陳志強教授,不過翻譯卻屢見瑕疵,不通順,錯亂的地方。像鼎鼎有名的五賢帝之一的奧理略跟《沉思錄》,偏偏不按通行的翻,硬是來個“馬庫斯的《雅辨書》,要不是有附上英文還真不知道在說哪本,這算是硬傷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