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九章:吹向河北的風

 

     正當連趙雲都身陷重圍時,曹軍後面忽然一陣大騷動。遠遠的,所有人都聽到了一股讓他們熟悉不已的聲音。

    「通通給我滾開!!!!」

     這個聲音讓趙雲跟他的士兵們,還有城樓上的眾人精神一振。也讓奮戰中的曹軍將領跟曹軍士兵們大驚失色。

       「呂布來了!呂布回來了!!」

     當這句話傳遍整個曹軍時,原本尚在跟趙雲軍奮戰的曹軍士兵,登時潰散。

   不多久,騎著火紅色的駿馬,拿著方天畫戟的男子,如同天神降臨般,殺破曹軍的重圍,出現在劉協、貂蟬、甄宓跟趙雲等人的面前。  

 

 

     原來呂布在袁紹死後,領著大軍反攻袁家,輕易的就將袁紹三子並一外甥所統大軍擊敗,逼的他們不得不困守鄴郡。這座城池是河北第一大城,險峻跟易守難攻不亞於洛陽,呂布久攻不克,也是困於此處。

     這日,呂布天未亮就清醒過來,立於帳外。因為他昨晚做了一個詭異的夢境,他夢見自己化身成為一狼,正欲獵取眼前山豬時,卻被人從後射了一箭,正中腳部,之後便驚醒。在他心中一直有種不好的預感,久久不散,使他無法再次入睡。不久,呂布聽見不遠處傳來急促的馬蹄聲,長久的經歷,讓他知道,這一定是使者的急報,於是連忙轉身回大帳。

     當他剛到帳中坐下後,只見一軍士匆匆忙忙的飛奔進來,跪拜於地,高呈一書信,大喊:「主公,河東太守樊稠有急報!」

     呂布命一旁衛士呈上書信,他拆信看罷,站起身,拿起方天畫戟便往外走。險些和聞訊而來的張遼、徐晃等將迎面撞成一團。

       「主…主公!何事驚慌?」

     呂布把信擲給張遼。張遼拿起信,高聲朗誦:「屬下河東太守樊稠,近日得洛陽令趙雲急使求援,言右將軍曹操謀反,率兵襲擊虎牢關,意欲犯闕。屬下已然率兵星夜馳援,但恐力有不逮,請主公及早回師救應。」張遼讀罷,諸將大驚失色。

       「如何是好!?」馬超道。

     賈詡道:「諸公勿驚。洛陽有趙雲在彼,且南陽有高順在,馳援洛陽不需四日,可保一時無憂。我軍回師亦須十餘日,只要十日之內趙雲能保住洛陽,大事尚有可為之餘地。」

       「雖如此,但事不宜遲。」張遼道。

     呂布回頭對賈詡道:「我有赤兔馬,日行千里,就由我親自馳援。你等即日回師,一切大事,由你跟玄德及諸將自行斟酌!」說罷,呂布飛奔出帳,命士兵牽來赤兔馬,拍馬出營,望洛陽而去。

     諸將面面相覷,賈詡對劉備道:「我軍當速退,劉大人,斷後之事,就交給您了。」

    「放心吧!袁家狗賊要是敢追出來,俺就殺他個片甲不留!!」張飛拿起丈八蛇矛,拍胸脯道。

     賈詡又對馬超、徐晃道:「你等二人立刻引本部兵,分頭前進,去洛陽接應主公。」然後再對張遼道:「後軍由我跟陳宮率領,張遼引軍留守黎陽。」

       「遵命!」

   諸將領命,分頭去了。

     卻說呂布騎著赤兔馬,不分晝夜的趕路,於短短數天內,沿著黃河一路西行,然後從孟津渡河,直向洛陽。剛到城外數十里處,只見樊稠軍正跟張郃軍對峙,樊稠派部將出戰張郃,結果不數合就給打下馬。張郃挺槍便刺,不遠呂布悶哼,拿起長弓看準一射,張郃應聲落馬。

     眾軍吃了一驚,一同往箭來處望去,見到呂布立馬於山坡上。

       「不要理會這些雜兵了!跟我來吧!」

       「嗚喔!是主公!!」樊稠大喜,把手一招,喝道:「跟著主公,落後者斬!!」

     只見呂布騎著赤兔馬,當先衝入張郃陣中,張郃軍登時大亂。被部下救回的張郃不能迎敵,只得領著數騎敗走。呂布不去追趕,只顧著領兵望洛陽而去。不多時便來到洛陽城不遠處,見城四周死傷遍野,牆上高掛曹軍旗幟,呂布暗暗心驚。但見城門大開,隱約傳出廝殺之聲,他知道城尚未完全陷落,於是回頭對著樊稠跟他的兵馬喝道:「聽著,全部跟著我呂奉先走,取得曹操首級者,不論身分,一律封千戶侯,賞萬金!!」

       「喔喔喔喔!!!」士兵們齊聲高叫。

     見士兵們氣勢高昂,呂布拍馬當先從洛陽東門衝入。迎面撞見曹軍後陣部隊,呂布大喝:「我乃飛將軍呂奉先,賊兵納命來!!」

       「啊!是呂布……!」士兵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呂布一戟砍下腦袋。

     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的呂布,高聲著大喝。曹軍士兵人人耳傳,高喊著“呂布回來了!呂布回來了!”,無人敢去迎敵,紛紛逃亡。樊稠引著大軍從後掩殺,瞬間就將曹軍後陣部隊擊潰。

     正在督軍進攻永濟門,眼見趙雲部已經抵擋不住,勝利就在眼前時,忽然發現到後軍的騷動,曹操皺了皺眉頭;但是當他聽到呂布領著樊稠軍從東門殺進來時,反應可沒有這麼輕描淡寫了。

       「主公…呂布趕回來了…城外張郃恐怕……」郭嘉神色凝重的道。

       「………敗了…我敗了!」曹操仰天長嘆。

     留守身旁的許褚道:「勝負還未知!主公,讓我去迎戰呂布!」

       「平日你都非呂布對手,更何況你有傷在身呢?」曹操嘆道:「奉孝,傳令分頭撤兵,或許還能保住性命東山再起。」

     郭嘉點點頭。

     這是最好的選擇。曹軍士兵在官渡之戰見識過呂布的勇猛,他們對呂布的畏懼,從四處不時聽到“呂布回來了!”的驚呼就可以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還想擊倒呂布而攻陷洛陽城,未免太愚蠢了。

     正當曹操準備分頭敗走時,呂布已經衝破了曹軍,進入了永濟門,正好遇見了夏侯惇跟夏侯淵圍攻趙雲。

       「哼,我來當你們的對手!來吧!」呂布拍馬衝過來,大喝一聲,方天畫戟猛烈的向兩人揮去。

     夏侯惇跟夏侯淵大驚,兩人聯手擋架,虎口震的隱隱發麻。

    「呂…呂布!」

       「死吧!以為我不在,就可以胡作非為了嗎!?」呂布一連數招,讓兩人差點招架不住,連連倒退。「死吧!死吧!去死吧!!!」

     正好遠方傳來撤退的訊號,夏侯惇跟夏侯淵不敢再戰,分頭敗走。

     呂布看著兩將逃走,並不追趕。他抬起頭,看著站在城門上的愛妻,只見她美麗絕倫的俏臉浮現著淡淡的微笑。確定妻子沒事後,呂布看著站在一旁,滿身血污,顯然是經過血戰的趙雲,豪氣萬千的道:「如何,子龍!還有力氣跟我去取曹孟德的首級嗎!?」

       「末將還行!」趙雲高叫,翻身騎上烏錐。

   只見呂布對剩下的飛騎軍喊道:「眾軍們,我不在時,你們辛苦了!但是還不是休息的時候,來吧!跟著我,去取曹孟德的首級!替死去的將士們報仇!」

       「嗚喔喔喔!!」

     局勢從呂布回來後開始一面倒,曹操從進攻的立場,瞬間顛倒成為被追趕的敗軍。混亂之中,根本顧不了太多,只有不停的逃,不停的逃。

     呂布一直追趕到確定曹操已經去遠了之後,才領軍回師。

     回到洛陽後,看著滿目瘡痍的帝都,呂布飛身下馬,進入皇宮。見到皇帝劉協、貂蟬、甄宓跟文官們一同下樓,出來迎接自己。

       「呂卿,多虧你即時趕到,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協說道。

       「讓陛下受驚,臣之罪也。」

      「卿只有救駕之功,何來罪?」

     一旁貂蟬說道:「陛下,趙將軍血戰數日,功勞可也不小。」

       「是啊。」劉協對呂布道:「趙雲真乃力敵千人…不,是萬人的虎將。多虧有他,不然洛陽恐怕不保。」

      「此末將之本分也。更何況如果不是主公即時趕到,恐怕……」趙雲跪拜於地道。

     呂布扶起趙雲,執其手道:「若非子龍,則大事休矣。從今以後,我將與子龍禍福共享,休分親疏。」

     趙雲感激的再次拜伏於地,呂布微笑著扶起他。此時,高順手上擒著一個人進入宮門。

       「高順,何來遲啊?」呂布笑道。

       「回主公,末將去抓這兔崽子,因此來遲!」高順把手上抓住的那人粗魯的推倒於地。「這小子是曹孟德這奸賊的長子曹昂,這些時日一直埋伏在城中。那日就是他命奸細偷開城門,引曹軍進來。」

       「留此人何用?快快退出去斬了。」呂布悶哼,命左右衛士曹昂推出去斬首;然後對高順道:「你救援洛陽有功,我必有重賞。」

     高順拜謝。

       「連日爭戰,陛下跟諸將也都累了,先各自歇息,稍後再議如何處置曹操這廝。」

     於是皇帝在宦官擁護下回宮,文武百官們也各自回府。眾人都離去後,只剩呂布跟貂蟬兩人。

       「奉先……」

     呂布將貂蟬擁在懷中,柔聲道:「這些日子來,讓妳擔心受怕了。」

       「不…奉先也是。」貂蟬摸著他身上的盔甲,那厚厚的風沙。「星夜從河北趕回來,你也累了。」

       「蟬兒…妳知道嗎?我多擔心洛陽有失,一旦妳落入曹賊手中,我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不過,我知道奉先一定會回來的。」貂蟬靠著他:「不管怎麼樣,奉先都會救我,保護我的。」

     夫妻倆互擁著對方,經過這件事,他們都更清楚彼此對對方有多重要了。 

 

       

     就這樣,這場以曹操大敗告終的洛陽城攻防戰,宣告落幕。但是,卻是代表著另外一場爭霸天下的大戰的開始。在確定洛陽城安然無恙後,回師的馬超、徐晃軍,在賈詡的指揮下,配合在徐州接到劉備飛書而趕來的關羽軍,沿路追擊曹操。

   多虧了郭嘉未雨綢繆,在進攻的同時已經預先將退路安排妥當,所以曹操軍得以順利撤退。在這場追擊戰中,郭嘉與曹軍的大將們都負了傷,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得以回到壽春,連兗州的領地都放棄了。當曹操九死一生的回到淮南時,他接到了孫策的書信,說他派遣了義弟周瑜領軍二萬來援。對曹操來說,這才讓他感到安心。這次的慘敗,把他的主力部隊輸的一乾二淨,帶出去的四萬大軍只有一萬餘人回來,如何能抵擋呂布大軍的反撲。

   當呂布大軍集結於豫州的項城,準備向曹操的領地壽春進發時,賈詡接到了孫策出兵援助曹操的急報,於是他猶豫了。賈詡對馬超跟徐晃道:「主公不在,大敵當前。而且我軍連年爭戰,亦是相當疲憊,不如暫且退軍,再做計較。」於是賈詡留徐晃守豫州,遣關羽屯廣陵,防備孫策,引大軍回洛陽。 

   知呂布軍退,壽春之危解。曹操計點將士,除兵力折損甚多之外,諸將亦具負傷。其中當以郭嘉之傷最重,背中一箭,將息數日仍未癒。曹操多次探訪,臉色甚憂。後郭嘉知周瑜單騎入壽春,以孫策使來訪,抱病出迎之。

     曹操與周瑜相見,敘禮畢。周瑜道:「前日我主與大人相約,因故不能赴,心甚不安。近聞大人有困,特派末將率兵來援。」說完,獻上軍糧萬石。

    「孫大人之意甚厚,我心甚慰。自當日討袁術之戰後一別,未知孫大人別來無恙?」曹操聽聞劉曄之言,知道孫策是因為有病在身,所以才沒發兵助己,特意用言語試探。

     周瑜淡淡的一笑,銳利的眼睛凝視著曹操,說道:「我主前日下鄉巡視,不慎微染風寒,公務繁忙而不得休養,故小病變大疾。今已痊癒,多謝大人掛念。」

    「原來如此。」曹操笑道:「盼能與孫大人一會,共敘對付呂布之事。」

       「末將自當回稟我主。」周瑜告辭。

     待周瑜回去之後,郭嘉入,對曹操道:「此人之才,不在我之下。真江東才俊也。」

       「孫策得此人才,將為呂布心腹大患。」

    「只恐亦為將軍憂。」

     曹操笑道:「我有奉孝,何須懼哉?」

     郭嘉把手放在自己的傷口上,看著曹操,微微嘆氣。

 

       

     卻說呂布在負責殿後的劉備,追擊曹操的賈詡、馬超與徐晃等人回師後,大會諸將於洛陽,商議如何報復背反的曹操。呂布打算親自統大軍往壽春討伐,賈詡以為不可。

      「我軍先與袁氏戰之,軍兵甚疲憊。前日又從河北行軍回師,氣力更衰。眼下當先休生養息,待來年再做計較。」

     諸將之意亦同。呂布遂上表朝廷,請下詔撤曹操之官位,然後復以詔命討伐。同時,呂布將曹操長子曹昂之首懸於洛陽城上,以昭天下。曹操聞之,只得嘆息。然曹操之妻丁氏恨夫不惜子命,離他而去;這是後話。

     除此之外,對於這次變亂,固守洛陽立功最大的趙雲,呂布封他為陳侯,賜食二千戶、即時來援的高順加封河內侯,賜食千戶,其餘諸將亦各有封賞。呂布接受賈詡之進言,入宮請旨,撤袁氏大將軍之位。跟著又提議呂布應該要升任大司馬大將軍,增加食邑三千戶,位在三公之上,其威權更盛,等於掌握了軍政兩權,成了名符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對於此,皇帝劉協心中隱隱產生了不安,疑呂布將有不臣之心。

     建安八年春,經歷數月的休養後,呂布決議再次出兵,討伐曹操。然以陳宮為首的部分將領認為,應該先討伐正在內亂的河北袁家。自呂布退軍之後,袁紹的長子袁譚跟三子袁尚,為了後嗣之位,早就打了個落花流水。前些時候,呂布還收到在這場內亂中處於劣勢的袁譚求援書信,表示願意投降為內應,請他發兵幫助。

     不過呂布始終深恨曹操,一直想先發兵攻他,所以對於此事感到猶豫不決。貂蟬見丈夫煩惱,勸道:「袁紹雖死,然袁家在河北根深蒂固,勢力甚眾。如三子同心協力,天下事仍未可知。如今他們自相征伐,此乃天賜良機給奉先,曹操雖困守壽春,但有孫策相助,不可急圖;當先鞏固河北,然後再全力向南進攻。」

     呂布之意遂決。

     隔日上朝,呂布先命馬超引兵一萬屯汝南,再命張遼、陳宮兩人引兵二萬,屯項城,會合徐州的關羽正面迎戰曹操、孫策。然後打算選一將為先鋒北伐。趙雲應聲而出,說道:「末將出身河北,深知河北有許多不滿袁家的勢力,陰謀背反。如讓末將去,必可一呼眾應,取河北易耳。」

     呂布許之,遂命趙雲為征北將軍,高順、宋憲、魏續等為副將,統兵四萬,說道:「子龍此去,觀袁家兩兄弟成敗,可便宜行事,毋需回奏。」

      「遵命!」得此重要任務,趙雲高聲應道。

     然後呂布又命劉備、張飛兩人引兵出泰山與臧霸等人會合,逼近青州境,以便監視投降的袁譚。最後命徐晃引本部軍五千,應劉表之請,去荊州助徐庶。

   這日,趙雲得蒙委以重任,欣喜不已,回到府中,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去計點兵馬出征。甄宓出來,見他喜形於色,一問之下,方知他被任命為北伐軍的先鋒。

   自從之前洛陽攻防戰時,甄宓於危難間,表出真情後。趙雲還是沒有進一步舉止,作為女兒身,甄宓也有她自己的矜持,於是兩人的關係又卡在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眼下甄宓聽到趙雲即將出征,深知他這次北伐,沒有個三年四載不會回來,所以她向趙雲要求隨行。趙雲愕然道:「不可。妳是女兒家,怎可隨軍出征?」甄宓正欲用貂蟬計破文醜之事辯之,念頭一轉,她知道趙雲頑固脾氣,所以不再跟他辯解。

     趙雲以為她打消了念頭,所以不再以為意,自去點計兵馬。數日之後,趙雲領兵出征,在東門跟親自出來送的呂布等文武百官辭行。

       「袁紹二子自取滅亡,但子龍仍不可輕忽大意,小心從事。如有不順,可稍待,我隨後便會大軍北討。」

     「末將必然不辱使命!」

     呂布嘉許之。趙雲看了看人群,發現甄宓並沒有來相送,心中微覺奇怪,又有種失落感。但很快的,他又打起精神,告辭而去。

     於是趙雲領兵去黎陽,正逢袁尚引兵包圍平原,圍攻袁譚。趙雲引兵渡河,準備夾攻袁尚。行軍之間,趙雲偶然間看了身旁小兵一眼,赫然發現,那不是甄宓嗎?趙雲嚇的險些從馬上跌下來,惹的甄宓格格嬌笑。趙雲瞪了她一眼,扳起臉來斥責,想送她回去,卻見甄宓從懷中拿出呂布的“命令狀”,上面寫著特許她隨軍出征,還有呂布的大印。趙雲一臉哭笑不得,只得將她留在身旁。

     當袁尚知道趙雲軍至時,因恐被夾攻,於是捨棄了平原,命大將呂曠、呂翔殿後,率軍撤回鄴。趙雲引兵追擊,正與袁譚軍相逢。兩人各以軍禮相見,袁譚對趙雲道:「我父在時,我並未曾虧待呂曠、呂翔二將。今可讓我去招安兩人,彼等若降,則袁尚勢力單薄矣。」

     趙雲許之。於是兩軍合為一處,共同追擊袁尚。時袁譚自請為先鋒,引軍在前。正遇呂曠、呂翔兩將引兵攔阻。袁譚以前言告之,兩將下馬投降。袁譚道:「勿降我,可降趙將軍。」袁譚引兩人去見趙雲。趙雲大喜,答應替兩人表奏加封,命他們為前部。

     袁譚見袁尚已回鄴郡,遂向趙雲辭歸平原。袁譚謀士郭圖密諫道:「趙雲之父乃韓馥舊部,與我等有殺父之恨。今日河北未定,故尚留我等。他日袁尚一滅,必定加禍。主公可刻將軍印給呂曠、呂翔二將,密約為內應圖之。」

    「如此甚好。」袁譚立刻命人刻將軍印兩個,深夜去呂曠、呂翔二將營內,交給二人。

     誰知兩人收下之後,卻又去報知趙雲。一旁高順冷笑道:「我早料到這廝不是真心投降。」

       「你等二人暫且虛應之,他日我自有調遣。」趙雲對二將吩咐道。

     二將退下後,高順又道:「如今袁尚固守鄴郡,有何策破之?」

    「行軍之際,最重糧草。如今糧草不接,不可妄動。我已命人由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後方可進兵。」

       「那麼不如暫且退回黎陽,再做計較?」

     趙雲與高順商議定,引兵回黎陽。

 

     回到黎陽,太守出迎。趙雲讓高順屯兵城外,自己則入城,暫住府衙之內。在處理完事務後,趙雲回到房內,只見甄宓在那裡替自己整理跟清掃房間。趙雲走過去拉住她,說道:「妳怎麼還不歇息?這些事情交給下人做就可以了。」

       「不,我還不累。」甄宓微微一笑。「我隨軍出征,是來服侍你,不是來歇息的。」

     趙雲嘆了口氣。

   忽然,窗門外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趙雲吃了一驚,他拔出從許褚那奪來的佩劍“青虹劍”,衝出門外。只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自己面前。

       「左慈老師?」  

    甄宓跟著出來,看見趙雲站在一名頭戴藤冠,身穿青懶衣,手拿木杖的白髮老者面前施禮,微微一楞。又見那老者身旁站著一名綁著白頭巾,容貌俊秀,身穿灰袍的年輕男子,對著自己一揖。甄宓走到趙雲面前,只聽見他稱呼老者為“左慈先生”,甄宓才忽然想起,曾經在官渡之戰前,見過這兩人。

       「呵呵,子龍,別來無恙啊。」

    「託老師之福。自上次在官渡一別,心甚掛念。見老師氣色越來越好,學生心甚安慰。」趙雲見甄宓走過來,對她介紹道:「妳還記得之前我們逃走時,在樹林經過一迷陣嗎?那就是左慈老師教我佈下的。說起來,左慈老師也是妳的大恩公。」

       「欸,當如此絕代佳人的恩公,老朽可消受不起。」左慈大笑著揮揮木仗,然後又道:「子龍才讓老朽佩服。與如此美人朝夕相處,還能以禮相待,真乃君子也。」

     趙雲臉上微微一紅,惶恐道:「老師取笑了。」

   甄宓也是害羞的低下頭,她發現左慈似乎已經察覺到自己對趙雲的情意,所以故意語帶雙關的調侃。

       「老朽來跟你們介紹。」左慈命從剛剛站立一旁的年輕人過來,笑道:「他是老朽的得意弟子,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趙將軍,甄姑娘有禮了。」諸葛亮一揖。

     原來諸葛亮經于吉介紹,動身離開江東,前往河北,就是來找左慈拜師。後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了左慈。又經過了左慈的考驗,才得入其門下,跟隨左慈於各處遊歷,觀察各州割據群雄局勢。如此匆匆過了數年,左慈已經傾囊相授,打算讓諸葛亮找尋一明主投靠,展現才華。不過在這之前,左慈要先試試諸葛亮是否真的已經學有所成。

       「老朽這次來,一來是探望子龍你這位小朋友。二來,是聽聞你得呂大將軍委以重任,特來相助。」左慈指著諸葛亮,說道:「孔明已經盡得我真傳,老朽想讓他在子龍你麾下充當軍師,不知你信不信得過老朽?」

     趙雲大喜道:「既然是左慈老師高徒,想必一定是當代奇才,如得之相助,大事必成!」

       「蒙趙將軍不嫌棄,孔明願全力相助。」諸葛亮躬身一揖。 

     左慈摸摸長鬍鬚,笑道:「好了,孔明。你就好好發揮長才,別失了我顏面。」說完,只見左慈輕身一跳,翻出高牆而去。當場讓甄宓目瞪口呆。

   恭送左慈離去後,趙雲轉身與諸葛亮一同回房,命人送上酒菜,兩人徹夜暢談,趙雲見諸葛亮辯答如流,見識不凡,相當佩服。

 

     隔日,高順派出細作探知消息回報,言袁尚留審配、許攸守鄴郡,尹楷屯毛城,逢紀、蘇由守邯鄲,自領大軍去攻袁譚。不久,又有從平原來急使,原來卻是袁譚連戰不利,特來向趙雲告急。諸葛亮聽到,對趙雲笑道:「今番將軍得冀州必矣。」

     須臾,高順入城,趙雲給高順引見諸葛亮,兩人敘話後,進入正題。高順聽聞袁尚進攻平原,建議道:「可出兵襲其後,內外夾攻?」

   趙雲沉吟一會兒,問諸葛亮。

       「高順將軍之言甚善。但我以為,不如先攻毛城,斷彼軍上黨糧道,然後復取邯鄲,斷其外援,最後再圍鄴郡。袁尚知鄴郡危急,必然回師,屆時便可趁機擊之,一戰可定。」

       「孔明所言甚是。」趙雲笑道:「高順,毛城就交給你了。」

       「遵命。」高順引兩萬兵馬去了。

     之後,趙雲親引一兵去攻邯鄲。兵至城下,逢紀聽聞趙雲來,想要固守,蘇由卻要迎戰。逢紀不允,蘇由抗命自引兵出,逢紀無奈,只得跟著出馬接應。兩軍對陣,蘇由拍馬來與趙雲交鋒,戰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逢紀聽聞蘇由戰死,連忙轉身便走。趙雲驅兵掩殺,追趕甚急。

     由於趙雲之馬烏錐日行千里,一下子就趕上逢紀,趙雲於馬上一箭射中逢紀心窩。袁軍見逢紀已死,四散潰走。趙雲命人招安,引軍入邯鄲。不久,高順傳來攻陷毛城的捷報,並已然引兵攻鄴郡。於是趙雲稍作休息後,即引兵去跟高順會合,一同進攻鄴郡。

     趙雲引軍團團圍住鄴郡,然後與高順、諸葛亮兩人圍繞鄴郡一圈,觀看城防後,皺眉道:「此城險峻,易守難攻,只怕要多費時日。」

       「攻城之事可稍後再議。眼下當注意的,是袁尚之軍必然回師。」諸葛亮道。

       「不如引軍退後以迎之?」高順道。

       「正合我意。」趙雲點頭。

     於是趙雲引兵稍退至洹水之上,等候袁尚回師。當夜,趙雲一邊派遣細作打探,一邊聚高順、諸葛亮兩人商議。諸葛亮道:「若袁尚從大路回來,我等當避其鋒銳;若從西山小路而來,可一戰而擒。」

       「亦需防備城中接應。」高順道。

       「彼等必趁夜以舉火為號,來內外夾攻。可如此破之……」諸葛亮微笑著說道。

     趙雲依其言,分撥已定。

     一如所料,袁尚果然從西山小路而來,東至陽平亭,於鄴郡十七里外,臨滏水下寨。使人打探,得知趙雲於城北為營,似乎沒有防備,大喜。遂命別駕李孚星夜混入城中,以舉火為號,夜襲趙雲寨,內外夾攻。李孚詐扮趙雲軍士兵,靠近城邊叫門。審配認得李孚聲音,命人開門迎入。李孚就袁尚之言告知,審配搖頭道:「趙雲於洛陽一戰,殺的曹操損兵折將,豈是如此無謀之輩?此必有詐也。」

      「如之奈何?」

   「可將計就計,請主公仍往劫寨;倘若敵軍有備,則以點火為號,我當引兵出城接應,內外夾攻,必破之。」

     李孚大喜,又連夜出城欲往通知。卻不料趙雲早命人伏路捉拿,李孚被捕入營,遂降,盡說審配之言。諸葛亮笑道:「此人果然有機謀,可惜盡在我意料之中。」

     當夜,袁尚不得李孚歸來,只道鄴郡被圍攻甚急,不得出。在望見前端有火為號,留部將馬延、張凱等守營,自引大軍去劫趙雲寨。衝入寨中,發覺寨中空無一人,料是中計,正欲退兵,忽然寨外一軍殺來。混亂之中不及細辨,兩軍就寨外廝殺起來。須臾,月光忽明,袁尚方察覺是自家旗號,急喊住手。

   此刻,埋伏在外的高順引兵殺出,大笑道:「袁尚,要你中我諸葛軍師之計!!」

   袁尚大驚,急引軍逃。本欲退入城中,卻被高順攔住,只得望西山而逃。然後派人去招馬延、張凱來援。誰知趙雲早命呂曠、呂翔去招安兩人。馬延、張凱臨陣倒戈,斷其後路。袁尚料知西山守不住,不等趙雲追兵趕來,即引兵退至曲漳下寨。尚未得休息,伏兵盡出,袁尚潰敗,一路逃往中山而去。

     另外一邊,高順見袁尚逃走,也不追趕,率兵趁勢取鄴郡。不料審配早有準備,城上亂箭射下,高順只好撤退。

   趙雲見袁尚去遠,又重新率兵圍住鄴郡。諸葛亮在周圍觀察地理後,回帳向趙雲獻計:「鄴城險峻,審配又有機謀,不可強攻。我有兩策,可取鄴郡。」

      「請速言之。」

      「其一是外攻,我以為城險不能強攻,但可決漳河之水,以水攻灌城。其二,我聽聞袁紹手下有一謀士名許攸,此人貪財好利,素來與審配不合,眼下留守城中。將軍可以高官厚爵誘之,是為內應也。」

      「此計甚妙。只是,我只是一先鋒,無任官之權。」

      「臨行前,主公曾言趙將軍可見機斟酌,便宜從事。」高順道。

     趙雲終是謹慎,他連夜派使帶書信回洛陽,將此事報知呂布決定。不過呂布已經率軍出征,不在洛陽。貂蟬看罷,以朝廷之命讓趙雲假節,可酌情封官賜爵,以招安河北人才。趙雲得到貂蟬之命之後,方敢實行諸葛亮之策。他把之前抓到的李孚喚來。

      「袁氏將滅,鄴城破在即。你是想與袁氏同亡,還是想富貴?」

      「我對袁氏仁至義盡。今從將軍,理當為將軍立功。」李孚答道。

      「很好,今我有一事交給你去辦。一旦成功,就封你為鄴郡太守。」

    李孚大喜道:「不知將軍有何事?」

    趙雲命人帶上黃金葉數片,書信一封,說道:「我要你再混入城中,如此如此,說服許攸為內應。」

    李孚領命。他將黃金葉包裹在內衣之中,外披囚服,趁夜混至城下叫門。審配見是李孚,命人放入,然後命刀斧手將他綁來,喝問。

      「他日你奉命出城,何故未把使命傳達,以至於主公中了奸計?」

      「審大人先別發怒,且先聽在下一言。當日我一出城,就被賊軍抓住。彼等欲從我口中探知鄴城消息,將我囚住逼問,見我不說,今改命我入城勸審大人投降。」

      「你意下如何?」

      「我身受主公厚恩,何忍背反?今留此命在,是為能再替主公效力。」李孚拜伏於地道。

    審配見他語出真誠,而且聽來毫無破綻,深信之,遂令刀斧手鬆綁,讓他暫且回府衙歇息。李孚回府衙後,於深夜尋一機會偷跑去許攸府求見。

    時許攸正為姪兒犯法,被審配關入大牢之事悶悶不樂的喝著酒,聽到不相識的李孚求見,只命人去回絕。不過聽到李孚一再堅持求見,許攸不悅的喚入,叱道:「你是審配之人,為何事來煩我!」

      「此言差矣。我乃漢臣,非審配之人。」

    許攸聞言,酒醒了三分,瞪著他道:「此言何意?」

      「其實我是奉趙雲將軍之命,特送來此書信一封,交給許大人。」說完,李孚拿出貼身所藏的金葉數片,獻給許攸。「這是趙雲將軍的見面禮。」

      「這……」此時許攸的酒已經全醒,他用手摸摸金葉,然後拆信讀之。只見趙雲信內說只要他擔任內應開城,事成之後,封為列侯,食邑千戶。許攸問道:「他亦只是一介臣下,豈有封官之權?」

    李孚微笑道:「趙將軍已得朝廷假節,不瞞大人,事成之後,在下也可能當個鄴城之守。」

    許攸大笑道:「那可真是恭喜啊!」他將書信與金葉收下,說道:「好,你去跟趙雲將軍回報,我自會尋一良機,開城門接應。屆時便以舉火為號。」

    李孚辭出,回府衙寫了書信一封,偷偷上城牆,將書信綁在箭上射向趙雲軍中。軍士拾獻給趙雲,於是又聚高順、諸葛亮與諸將商議。

      「內應之事已成,可開始水攻。」趙雲道。

      「然審配多謀,必然有備。」

    諸葛亮笑道:「此易耳。可如此如此,使審配輕敵而無備。」

    於是趙雲於隔日天明,差遣士兵於城外掘河溝,周圍四十里。審配在城上見趙雲在城外掘溝,卻掘的甚淺。審配暗笑,遂不出城阻止。當夜高順從四周請來百姓,又動員全軍星夜幫助挖掘,至天明時,河溝廣深二丈,引漳河河水入城,水深數尺。更兼城內糧草已盡,士兵多有餓死者。

    不數日,許攸藉口協助守城,引家將十數人上西門,煽動將士作亂,趁機大開城門,放趙雲軍進入。高順望見,拍馬當先衝入鄴郡。審配在東南城門發現趙雲軍入城,引數騎下城死戰。正迎高順,交手不二合,就讓高順生擒,綁去獻功。

  趙雲與諸葛亮、甄宓三人進入城中,許攸與李孚來迎。趙雲命士兵貼告示安民,然後率眾入府衙。高順擒審配去見趙雲,審配見許攸與李孚在旁,怒道:「背反之賊!有何面目見我?」

      「你不識時務,今日當死耳!」許攸冷笑道。

     「我乃忠臣,不似你忘恩負義。」

    趙雲道:「你為袁氏盡忠,今已力竭,願降否?」

      「不降!可速斬我。」

    於是趙雲命人牽出斬首。臨行前,審配叱行刑者道:「我主在北,豈可讓我面南而死?」遂轉身向北,引頸受戮。趙雲長嘆一聲,命人將審配葬於城北。   

    「河北義士如此之多,可惜袁本初不能用,以至於此!」趙雲嘆道。

    諸葛亮微微一笑道:「此刻仍非長嘆之時,冀州新定,將軍尚須安定人心。」

    趙雲點點頭,他轉頭問許攸:「袁紹府在何處?」

      「就在府衙東邊。」

  眾人跟隨許攸前往袁紹府,來到大門口,只見府邸周圍佔地甚廣,華麗氣派不亞於洛陽的皇宮別院。可以想像當初袁紹家族興盛之時的情景,是多麼繁華熱鬧。甄宓騎在馬上,靜靜地看著袁府大門,諸葛亮靠過來說道:「一兩年前,這裡就是甄姑娘要嫁入的袁紹府。」甄宓回過頭看著這位年輕人,然後又望了望趙雲,心想:「是啊。如果不是當初的陰錯陽差,我怎麼會以現在這個身分來到這裡呢?」

      「好吧!快進去瞧瞧!」高順下馬,飛奔進袁府。

    其他幾個人也先後進入府內。沿路上經過了富麗堂皇的花園,來到氣派十足的大廳前,卻見裡面有一個老婦人引著幾名婢女哭泣著。不等趙雲詢問,許攸上前說道:「她就是袁紹的後妻劉氏。」趙雲點點頭,進入府內。李孚對著劉氏喝道:「還不上前叩拜趙將軍!?」

    劉氏吃了一驚,畏畏縮縮的拜伏於地,對著趙雲磕頭。趙雲揮揮手,命左右衛士扶她起來,溫言道:「兩國交戰,不傷及婦孺,妳不用擔心。」劉氏感激的再三叩拜,然後趙雲命人暫且安排她去休息。

    處理完袁紹家眷後,諸葛亮進言道:「袁尚北走,袁譚必然趁勢追擊。同時,他也一定會露出狐狸尾巴,準備反叛。」

      「哼!袁譚小子要敢心懷不軌,我就宰了他!」高順悶哼道。

      「不過大軍遠征至此,就算我等不累,軍士們也該疲憊。不如暫且留在鄴郡,一邊讓大軍歇息,一邊招安河北之人。我有數策,可讓河北諸郡望風來降。」

   「願聞之。」

   「向者,河北諸郡與眾名族皆投袁氏,只因他家四世三公,顯赫無比。官渡、倉亭之敗,袁氏氣力大傷。如今袁紹已死,二子爭權,外甥高幹陰謀圖立,此乃天滅袁氏之機。將軍奉朝廷之命征討河北,自當傳檄四方,以讓天下知我師之名正言順。再者,諸郡與眾名門坐觀成敗,只為選一主投靠以安自身,將軍若能妥善安排袁氏婦孺,獎賞來降部將,自然可收拾人心,眾人豈不望風歸降?」

    趙雲點點頭,他看著甄宓,說道:「是啊。我也該去招安我的舊部了。」

    甄宓微微一怔,會過意來之後,她對著趙雲淺笑。只見趙雲命人準備百餘根白色羽毛,插在一木棍上,高掛於府衙前,高順跟諸葛亮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有甄宓知道,這是趙雲跟他以前的舊部“羽軍”的暗號;趙雲回到河北了,他現在要招安以前的部下回到自己身邊。

    果然,過不了幾日,趙雲剛在府衙內接見一些河北名士完後,門外衛士來報,說有許多人,頭上插著白色羽毛,跪於府衙前不肯走。趙雲連忙與甄宓一同出來查看,果然是他以前的舊部,探知了消息後,趕來與趙雲相會。趙雲上前拉住那些曾經一同出生入死的“羽軍”兄弟,眾人激動的抱在一起。

      「子龍大人!我們兄弟盼您回來,盼的好苦啊!」眾位羽軍舊部喜極而泣的道。

    跟著出來的高順跟諸葛亮看到,他們一起詢問在旁的甄宓,只聽見她微笑著解釋趙雲的往事。之後,趙雲命人準備的盛宴款待以前的舊部,並將他們編入自己的本部軍中。接下來從舊部口中打聽了老盟友張燕的消息,只知他敗給袁紹之後,往北方遁走,並跟袁紹和談,約定互不相侵。於是趙雲命人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去見張燕,以朝廷之名招安。不多久,張燕果然引著五萬兵眾來鄴郡投降,並告知了并州高幹一直在觀望局勢,心中搖擺不定的情況。趙雲又派遣了人去招安高幹,果然成功。

    高順說道:「如此一來,只剩下袁譚跟袁尚這兩個小子了。」

    「不然,高幹投降,非出於真心。早晚必反,應趁此時做準備。」諸葛亮笑著說明了計策。

    於是趙雲命人喚來袁紹降將呂曠、呂翔,低聲囑咐兩將之後,兩將領命去了。隔日,趙雲聚眾將,商議出兵攻打袁尚之事,問誰願意擔任先鋒,呂曠、呂翔二將出列,趙雲許之。結果當晚,呂曠、呂翔領著糧草屯於城外,卻因軍士大意而失火,燒掉許多糧草更兼有士兵受傷。多虧高順早領著大軍滅火,以至於沒有波及到城中百姓。趙雲將兩將喚入,大罵申斥了一頓,摘去兩人先鋒印,貶兩人去并州守關。

    兩將到了并州,高幹接著,洗塵接風,不在話下。席間,兩將言語之中怨氣沖天,似乎隱隱有叛意。高幹趁醉,請兩將去書房問之,探知呂曠、呂翔怨恨趙雲,於是趁機煽動二將約定一同背叛。兩將佯許之,然後偷派人回鄴郡報告。

    這段時間內,趙雲在冀州招安百姓,聚集人才,讓大軍休生養息。逃到北方去的袁尚跟留在平原的袁譚也不閒著,繼續他們兄弟兩個的內鬨。袁譚聽聞袁尚逃至中山,引兵襲擊,袁尚無心戀戰,一路逃去了幽州投靠二哥袁熙。於是袁譚接受了袁尚餘眾,聽從了謀士郭圖之言,決意背叛,收復冀州恢復家業。趙雲使人去招袁譚來鄴郡相見,袁譚不至。

    諸葛亮笑道:「終究是沉不住氣了。」

    「這種小子,將軍,交給我吧。」高順拍胸脯道:「只需我本部兵馬就可以取勝。」

    趙雲謹慎,以為不可,不過高順再三要去,趙雲不便拂其意,只得答應。高順欣然引本部兵五千人馬去平原戰袁譚。諸葛亮道:「高順將軍一人,終究難敵袁譚,可聯絡在泰山觀望的左將軍等人一起進兵。」

      「正合我意。」於是趙雲一邊命士兵準備,晚高順三日後出兵,一邊派使者到劉備處,相約一起夾攻袁譚。  

   

  卻說袁譚聽聞趙雲派高順前來,引兵出戰。兩軍對陣於平原城外,高順出馬,指著袁譚高聲叫道:「反覆無常的小子,死期到了還不覺悟?」

      「三姓家奴復有何言!」袁譚反唇相譏。

    高順大怒,拍馬衝過來,袁譚命大將彭安接戰,交手不數合,高順一刀砍翻彭安,把手一招,只見他的本部軍馬分成三隊,以俐落動作衝殺過來。袁譚抵擋不住,一路敗回平原。跟郭圖商議,以平原孤城難守,連夜棄逃。高順一路直追到南皮。郭圖獻計道:「高順孤軍來,糧草不多,可堅守,然後破之。」袁譚聽從,固守城池不出。高順連日攻打,徒勞無功。

    正沒奈何間,趙雲留諸葛亮守鄴郡,自引大軍到。兩軍會合成一處,高順說出前事,趙雲道:「這是袁譚料你無糧,所以固守耳。如今我領援兵至,且已請劉左將軍去襲青州,袁譚進退無路,必出城死戰。」

  袁譚在城中見趙雲至,又得知劉備攻打青州甚急,驚慌失措,連夜招謀士辛評之弟辛毗至,說道:「素聞你有辯才。今我想命你去趙雲處約降,可否?」辛毗領諾,拿著信出城去見趙雲,呈上書信。

     「袁譚小子反覆無常,難以相信。將軍,砍了這使者腦袋,讓他趁早覺悟吧。」高順笑道。

    趙雲搖搖頭,說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他注意到辛毗由始至終臉色不變,心中微感訝異,開口試探。「袁譚投降,是真心,還是假意?」

   「將軍勿問真心假意也。只論其勢可取否?袁氏連年兵敗,戰將死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鬩牆,國分為二。今將軍攻取鄴郡,冀州已得,此乃天亡袁氏耳。若將軍就此罷兵,放任袁氏有東山再起之日,則天下事未可知耳。」辛毗答覆道:「願將軍明察。」

      「咦?你不是袁譚的使者,怎麼…?」高順怪問。

    趙雲微微一笑,他揮手示意高順別再多問,然後對辛毗說道:「呂大將軍愛才,今後你就留在我軍中吧。」

    辛毗大喜,又道:「袁譚知將軍不准降,明日必引兵出城大戰,將軍可早做準備。」

      「我早安排妥當,就怕他不出城耳。」趙雲笑道。

    城內袁譚見辛毗叛逃,回來的隨從又說不准投降,心下更是驚慌,忙喚郭圖來商量。郭圖道:「明日可驅百姓在前,以大軍在後,決一死戰。」袁譚聽從。當夜,命平原城內百姓皆拿武器聽令。

  隔日清晨,四個城門大開,以百姓為先鋒衝出城,然後袁譚自引大軍在後,伺機而動。只見百姓一路衝向趙雲軍寨,卻見裡面空無一人,亂成一團。袁譚剛剛引兵出城接應,早伏於城邊的趙雲、高順兩路軍出,左右夾殺。袁譚軍大敗,袁譚剛想退回城中,正好遇見高順,被他一槍刺中背部,落馬而死。郭圖見全軍大亂,轉身想走,趙雲於亂陣中發現,大喝:「郭圖休走!!」

    郭圖回頭見是趙雲,嚇的魂飛魄散,縱馬狂奔。不數里,就被趙雲的烏錐馬趕上。趙雲喝道:「郭圖,當日你奸計害死小鳳,今日就替她償命吧!」郭圖欲待求饒,就被趙雲一劍斬下首級。

      「小鳳!妳可以瞑目了,趙大哥替妳報仇了!」趙雲拿著郭圖的人頭,對著天大叫道。

    須臾,高順引兵至,一旁士兵抬著袁譚屍首。趙雲命人收葬之,然後引兵入城中安撫百姓。忽然有探馬回報,說城東有一支大軍逼近。高順急派人往觀之,說是袁熙部將焦觸、張南兩將。

      「原來是這兩個人……」趙雲冷笑道:「我去會會。」

    結果,趙雲剛率領大軍出迎,列於陣頭,就見焦觸、張南兩將就地卸甲,步行至前,下跪拜降。

      「我等二人怎敢纓將軍之鋒?特來請降,願賜收錄,以洗前罪。」

    趙雲跟高順對望一眼,兩人大笑,遂准焦觸、張南之降。引軍回平原,正商議要出兵幽州追擊袁尚、袁熙,留守鄴郡的諸葛亮命人急送書信一封來到。趙雲拆信看完,臉色大變,打消了繼續北上的念頭,連忙率軍回師鄴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