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心得分享區 (6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27011551  

本書是北京大學推出的《古典人類學譯叢》的第一輯中的一本。其實,古典時代正如本書想論證的,其實是可以配以人類學為輔助來做研究。畢竟如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生活,亦是“去古未遠”。他們的家庭、社會跟宗教都仍然存在的濃濃的初民行為。像筆者之前閱讀的,庫朗熱(F.de Coulanges)的《古代城邦》,雖然內容也論及希臘、羅馬,但究其整體,還是沒有一個時間軸,雖然這是他為人所詬病之處,卻也因為其實是作者運用了人類學為輔來敘述其理論,而這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可以出現在古典時代的任何一階段的現象所致。

 

不過這本小書倒不是要做一個全面性的介紹,它包含了作者的三篇專文,分別介紹了古典學與人類學相輔相成的研究史,還有古希臘人活動中的人類學成分,最後簡單的介紹了希臘文化中的某些“語法情境”。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10517088  

這是一本古希臘的通史著作,編寫方式是教科書,厚度還蠻讓人望而生畏的,就算去掉名詞解釋跟索引,也還是相當有份量。內容上就中規中矩,劃分每個主題,一段簡介,史料介紹,正文分析跟小結。幾位共同撰寫的作者筆法都力求“客觀中立”,討論上也點到為止,但足以引起讀者深究的興趣。翻譯大致上流暢,雖然有些小瑕疵但尚可接受,做為一本建構基礎知識的教科書上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作品。


順便閒聊一下至今的希臘史閱讀感。

就筆者所知,著名的國際關係史學者奈尹,在他與人合著的《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這本教科書中,就用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做為開端來講解,似乎這段歷史是他們眼中最經典的範例。而就筆者閱讀本書的介紹來看,這場以斯巴達與雅典為中心的漫長衝突,看起來就像是英、德兩國在上世紀初的那兩場大戰般。希臘的命運就此扭轉了方向,對歐洲人而言,如霍布斯邦所說:「十九世紀結束於1914年。」歷史竟是如此的相似,無怪乎奈尹會如此選擇了。不過本書只是用通史般講解而過,前陣子有一本《獨一無二的戰爭》問世,主題就是這場戰爭,對岸同時也有新注釋版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都是進一步閱讀的好作品。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tImage

本書是廣場的蒙古史系列的最新作,岡田英弘坦白說一開始筆者並不認識,正如杉山氏筆者也是透過有它們的翻譯引進才得以知曉。日本研究遊牧民族史的有一種跟傳統中國不同的史觀,這對我而言是很特別的。


岡田氏在本書提出的觀點是“蒙古帝國的存在創造出了世界史的可能”,怎麼說呢?它主張,最初的世界史是由兩大“有歷史”的文明所構成,也就是希臘的希羅多德與中國的司馬遷,這兩個人分別撰寫了史學的先河:《歷史》跟《史記》,並建立起
其世界觀。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2720487  

之前商務再版這本美國史家J.H. Robinson的《新史學》,被其中的一篇短文吸引就撿回家了。

簡單來說,這是在美國盛行的“新史學”流派的開山鼻祖Robinson的代表作,開創了一脈相承的思想:進步觀、歷史連續性、多元觀點研究、跨學科合作等等,今天看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在當初是“新思潮”的東西。筆者對於他在討論思想史脈絡跟古典學與人類學的聯結是相當有所得,碰巧是同樣是中國的北京大學也出了幾本那方面的經典小書,打算入手來看看。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2476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在圖書館看到就順手借回來了。
麥田這系列“世界史文庫”算是針對各個主題的入門介紹的小書,同樣類型的,對岸的北京大學也有。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一開始在暢銷排行榜看到這本書時,直覺是有點芭樂的味道,不過後來有次無聊忍不住拿來翻翻,看了幾頁內容後,才有所改觀。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6108300  

說點題外話。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讀完Tom Holland的《盧比孔河》後,筆者一直找尋本書,苦無下落。結果最近某簡體書店出清,赫然發現《波斯戰火》在五折區,當場毫不猶豫的下訂。

自從《明朝那些事兒》出版之後,對岸有段時間一窩蜂的出“說書式”的歷史通俗著作,在歐美也是不乏類似的寫法,Tom Holland就是筆者有幸認識的一位。只是比起來,本書作者的筆法比較優雅洗練,漂亮的修辭讓人讀起來“很有味道”,順便一提,譯者雖然在某些比較長的句子裡依然直翻,而沒有適時的斷句導致中文閱讀時會有點吃力,但基本上整體卻是相當流暢,堪稱完美的翻譯。筆者對於希臘史依然半生不熟,透過Holland的介紹,真的可以說“印象深刻”。

特別是,作者對於波斯帝國側的著墨相當的下功夫,從巴比倫開始,從建國到內政包括宗教等等都有描述,特別是針對這個富有四海的“第一個世界帝國”為何對“貧瘠”的希臘如此執著的原因,讓人讀來不禁有恍然大悟之感。(不過,對萬王之王而言,希臘到底只是個癬疥之疾而已)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tImage

雖然我也不喜歡這樣,但筆者先承認,沒能看完就來寫本文。
再先招供一點,我也不是很喜歡第一人稱視角的小說,雖然這樣的作品成功的也是不少,例如Robert Harris的《最高權力》,以提洛的視角去看西塞羅,有一種很妙的詮釋。這種寫法的帶入感會很強,前提是作者本身的刻劃要深刻,跟劇情安排要有張力,尤其是在鋪陳上,要有比第三人稱視角更“精準”的掌握點,否則,一旦陷入流水帳中,就會變的超枯燥,讀者也會因為一團迷霧中而立刻不耐煩。雖說大部分小說都害怕這點,但筆者認為第一人稱視角的成與敗是很鮮明的。

回到本書,就筆者的感覺,它就是失敗的那類型。我給了它將近快半本的耐心吧。雖然看的出來作者想描繪出希臘-馬其頓時代的風情,不過,假設是筆者自己來寫,我會選擇主線劇情中去用不經意的手法來刻劃,順便推動劇情前進,而非作者在回憶中平淡的撰寫,枯燥又難挑起讀者興趣的一幕幕近乎流水帳的小事情。另外,作者的一些描述跟橋段也都讓人頗為不快,也不知道這樣寫的意義何在,常常有不知所謂的對話,實在弄不清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原文如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最早見到這本書是對岸中信出的版本,當時書名就叫做《債》,還蠻引人好奇的,但先不論譯筆,光是看到後面的注釋全部都用英文原版影印的偷懶步驟,就瞬間滅火了。商周這次推出,本以為是買版權,不過看了譯者後才發現猜錯了。翻了幾頁覺得不錯就帶回家了。


作者大衛‧格雷伯是“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用相當有趣的角度去觀察經濟史(該這麼說嗎?),裡面的許多論述無疑的,顛覆了傳統的一些說法,讓人耳目一新。

格雷伯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於貨幣的起源。他指出,經濟學家的傳統說法,人類最早存在的“市場”是以物易物的環境,直到察覺出不便性後,才逐漸演化出媒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這本應該也不用太介紹了,光從它背後的版次跟再刷數就看得出來其暢銷程度,筆者也是慕名已久,這次趁著休假看完,一邊看一邊笑,旁邊的家人還納悶這種書怎麼會那麼有趣?

其實這多少也要歸功於作者的文筆,還有翻譯的水平,兩者缺一不可。


雖說這本書是描述動物的,但我卻不自覺得聯想到之前很有名的《罪行》、《罪咎》等席拉赫的作品,應該是把裡面對於動物的行為,跟人性的許多舉止作連結了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6654008  

田中寫這本也有兩三年以上了吧。
尖端已經死心了,對岸可能趁著電視劇終於翻譯了。
筆者對於蘭陵王的認識也是從光榮的三國志來的,好像是從某代開始他就會以隱藏武將登場。短短的列傳讓人印象深刻,等到筆者開始研究所謂的“後三國”,讀《北齊書》後,才知道有這號人物。

坦白說,田中的歷史小說水平普普,不過,筆者對於本書期待很深,除了題材外,主要是大學快畢業時曾厚顏寫了一篇同主題小說,所以想看看別人怎麼詮釋他。其實也沒有太意外,看完之後,心裡想:「果然是田中會寫的方法啊!」這樣。畢竟之前尖端有出的歷史小說我都買了,而且蘭陵王也不是第一次登場了,在作者寫蕭摩訶時,就讓他出來串場過一次,這次寫高長恭,更直接讓兩個人PK了。不意外,其實也挺熱血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1089523-1_w  

本書是法國教授內莫的西方上古政治思想史三部曲中的羅馬篇。


如果說,政治理論的構思是希臘人的成果,那麼將之付諸實踐的就是羅馬人,特別是從城邦到大帝國,以及運用法律的統治。

最早,羅馬跟希臘諸城邦並無二致,但它卻能發展成一個統治地中海兩岸的大帝國,波里比烏斯雖然歸功於其政體,但相信原因必然不是如此單純,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範圍。重點在於羅馬以一個城邦體制統治這樣的疆域,很快就產生了病變。古代民主建立在一種輿論共識跟同質性上,但受制於當時的科技限制,前者必然是難以達成,而後者既是羅馬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必須克服的難題。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當初會買這本,一來是主題蠻特別的,二來它勾起了筆者高中讀商業學校學過一點會計的回憶來,那時候為了搞懂複式簿記可真的是差點暴走.....

誠如書中所說,人類開始記帳確實是一大進步的動力,為了這件事情必須要有很多的配套,諸如文字、數學等等。尤其是當商業活動開始興盛時,算不清楚自己忙了一整年到底是虧是賺,那可真是所為何來?複式簿記的重要性,雖然本書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述說,不過對於會計沒啥概念的朋友可能還是不甚了然吧,只是這也不是作者想說的重點,倒也還好。

書的後半篇章放在進入現代的金融體系中,會計變的更加複雜難懂,外行人根本不可能看的明白那些詭異無比的帳本,更別提抓出從中搞鬼的把戲。(誠如一開始所說,甚至許多開始學會計的學生都會為了弄懂複式簿記的許多規則抓狂)結果,原本是為了“算清自己的資產,在上帝面前展現自己是賺乾淨錢的會計”,反而變成了“愚弄大眾”的手段。雖然出現對應的審計學,但也無濟於事。

另外一個重點是,作者對於以會計學為基礎所發展出的GDP等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指標之批判。這些數值根本無法衡量許多諸如幸福、快樂、汙染、暴力等等對於生活更重要的事情,而政府卻把這當做唯一的施政目標,豈不可笑?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6937448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知名的學者菲利浦‧內莫,把上課的講義修訂成專書,共有三部曲:《民主與城邦的衰弱》、《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及《教會法與神聖帝國的興衰》,分別敘述希臘、羅馬及中世紀的政治思想發展。

由於本書是講義,對象是新生,所以內容以入門為主。不過作者的寫法蠻特別的,除了他自己上課的論述外,還加上引用的原典,最後又出現修訂補充的部分,整本書就以字體大小各異的方式呈現,老實說,當初看到還真的超不習慣。

基本上這本書也算符合它的主旨:入門,雖然有些翻譯不是很通順,但大致上還是可以接受的。

西方人總認為自己的文明淵源於希臘羅馬,這當然是事實。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不過有點擔心會不會想太多神學之類的讓人看不下去,現在看來倒是多慮了。

按照作者自己的講法,就是「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人類如何從最原初的宗教,隨著環境的需求“演化”到現在的三大一神教的故事。整本書談論的主要是“亞伯拉罕系的三大宗教”,幾乎沒有碰觸到如佛教之類的,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作者本身的目的就是想討論猶太教、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這“根本信仰同一個上帝”的宗教能不能統合,進而把“整個人類的信仰化為一”。

雖然有些人會懷疑作者羅勃‧賴特本身的信仰,不過從其目標看來,雖然他很聰明的,就算討論也不做結論的去處理“上帝的存在”這個問題,但讀者不難發現貫穿文字背後其實他相信著一種觀念,即:一個道德的規律,逐漸把人類引導向那個方向。至於那是否就是神,並沒有解答也不可能。

賴特的目標是挺偉大,但要實現基本上很難。他需要說服的人可能連其理論都聽不完就會惱怒了。至於能夠聽的津津有味的人又是沒影響的(例如筆者)。繞了一大圈其實只是白費力氣,除非真如他所推論的那種法則真的存在。倘若如此,那他也不用太擔心了,“因為事情自然而然的就會發生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說到尼爾‧佛格森,應該是最近最常出現在大家眼簾中的“暢銷”歷史“作家”吧!對岸的中信把它的著作湊成一個全集總共十三本即將出版,台灣的版權分散,但前前後後也直追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筆者從《貨幣崛起》開始接觸此公,由於他的書太多了,也就挑了幾本來看看,其中一本就是這部《第一次世界大戰》;跟另外一本《世界大戰》比,本書把範圍限縮到一戰來,是單一事件專著而非時代通論。不過討論這個事件的書太多了,佛格森之所以還選擇這個題目,他自己倒是在序言就解釋“希望能夠從社會跟經濟的層面,做出一個整合來回答幾個問題。”作者想回答的論點書介有說了,這邊就不贅述。

簡單來說,本書不是大戰的事實敘述與回顧,而是“問題與答案”。其實還蠻像論文的,只是沒那麼嚴肅(笑)。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會開始對這類主題有興趣,應該是《達文西密碼》的緣故吧。不過這本書已經絕版了,是一位好心的基督教朋友贈送給我的,只是筆者有點納悶的是,這本書不會對他的信仰產生什麼衝突嗎?當然,這是建立在筆者認為本書是不利於基督教信仰之上才會有的認知。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確實,本書的某些內容對於基督/天主/東正教的朋友們會很難接受,但就我這個“第三者”冷眼旁觀的角度看來,本書作者的目的對於這個宗教應該是正面的才是。

以“發現耶穌家墓”為契機,作者從考古跟聖經中抽絲剝繭,企圖還原“最原始”的基督信仰,也就是耶穌在世時真正的主張:追求彌賽亞的救贖,尊重與奉行亞伯拉罕的律法,接受異邦人加入共同建立上帝之國。耶穌本人沒有另創宗教的意思,他不是神,只是一位先知,來散布彌賽亞的訊息,而不是保羅所建立的那種神學顯現出來的形象。而論證這一切的目標,則是為了希望能夠調和“系出同門”三大宗教:猶太、基督跟伊斯蘭,使之能夠和平共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mage  


這是一位已經過世的大陸學者顧准的遺作,廣大的寫作計畫中未完成的篇章。一開始是被內容中可能拿來與中國古代作比較的部分吸引,後來倒是筆者常省思同為城邦的羅馬為何能走上不同的道路。

作者本身是學經濟的,但他在追尋救國的道路上發現要了解西方,必須要從源頭著手,也就是希臘羅馬,所以才開始撰寫。可惜顧准在政治動盪期間屢遭迫害,雖然鍥而不捨的的持續研究,但身體已經不堪負荷,只留下這本殘缺的遺作就過世了。筆者在偶然間發現這本著作,且台灣有引進繁體,就趁絕版前購入,這幾天休假時讀完了。

人類政治秩序的起源,在上古時代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為何希臘卻走出了與“東方專制”這個普遍現象不同的“城邦民主”的道路,是個很有趣的命題。顧准的主張是文化形態的差異。由於希臘是個圍繞著愛琴海的文明,儘管在邁錫尼時代看起來跟其他“神授王權”並無二致,當它進入了黑暗期時候再度復甦時,各城邦大量的移民削弱了這樣的政治型態。新移民出去的群體中,沒有過去那種由氏族凝聚起來而形成的傳統王權,頂多就是比較有錢有力的人掌握較多的政治資源。但他們的數量是很多,只能成為寡頭,很難獨裁。而且破碎的地理環境使母國要對殖民地的控制變得困難,反抗的過程中更加養成了那種獨立性。這種“民主”體系隨著新城邦的增加而蔚為風潮,反過來影響了舊城邦母體的制度,於是整個希臘文明就全都轉向了大同小異的“寡頭民主”,即便有如斯巴達那樣還殘存的王權,也不能跟中國那些“神授王權”相提並論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在逛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覺得很有趣,就借來看了。


基本上,這是一由作者選出的五十種對“萬物史”有重大影響的動物的人文科普書。會用“萬物史”是因為他把人類也列進去了。
或許人類才是這之中影響最大的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自從讀完杉山正明先生的《大漠》後,對於他在遊牧民族方面的研究跟見解就甚為佩服。這個《忽必烈的挑戰》也是出了之後就收藏至今,趁著放假讀完了。書的內容不算艱澀難讀,很多觀念其實超好吸收的,所以很快就看完了。


蒙古人的征服世界之舉在史學界一向是個頗多爭議的話題,但至少可以確認的是,風向轉向於建設多於破壞。杉山氏在本書指出更多的是,忽必烈出於爭奪汗位的原因,必須要運用更多蒙古帝國內的資源來擴充自己的實力跟堅定其正當性,於是乎他提出了“蒙古的武力+伊斯蘭的商業力+中華的經濟力”來建構新的世界體系,帶給人類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架構。而這正是西歐在十五世紀以後逐漸打造出來,現代人汲汲於重新建構的,與“全球化”同等的概念。蒙古人在十三、十四世紀即已提出的。

杉山氏的這種論述無疑是創新且大膽的,基本上確實是令人震撼。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